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宝鸡过年习俗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宝鸡过年习俗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们没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坐标宝鸡,还有谁那里没有?
我们洛宁农村也没有吃年夜饭的习惯。
大年三十这天就是贴对联,包饺子。晚上也就是和平时一样的饭,包的饺子是到大年初一早上吃的。最热闹的也就是三十晚上放鞭炮了,一家接一家的放。
陕西省内给小孩送“全灯”的是什么习俗?由来是什么?
陕西人过春节给孩子们送灯这个习俗由来已久,都是长辈上司衙门给晚辈送,除了舅家,舅爷家(父母的舅家),姨妈家也送,灯同丁,表达了一份良好的祝愿,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送全灯主要是舅舅了的事,十里风俗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送全灯也赋予了新的内容。首先送灯,也叫拧灯,追灯等,同时因为送灯时还要带一些礼物,传统的有粽子和麻花,所以也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说送粽子,送麻糖。传统的送灯从初六开始,不能迟于正月十二。十三晚上就开始打灯笼了。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比较隆重,一般送一对大红宫灯,也可以是围子灯,另送一对莲花灯和一个小花灯,大灯要用竹竿挑着,现在都改成了甘蔗。同时要送粽子,点(老鼠馍),麻花,也有送炸油饼的,也有地方蒸礼馍的,这个馍在长安东叫曲莲,在其他地方叫云云馍,是一种很形象的发面馍。放到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蒸馍了,食品,奶制品,水果饮料也可以送的。
送全灯是只孩子出生一直到十二岁,每年都送,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送的灯和礼物没有第一年的隆重,并且孩子过了十二岁,送灯作为一种亲情和风俗并没有结束,只是以后走动不带灯笼而已。
孩子第十二岁的这年春节送灯同样很隆重,必须为孩子再次送一对大的宫灯。并且孩子也该上中学了,就有舅舅为外甥送一辆自行车,或者笔记本电脑。(这个是个例,我们不提倡攀比,毕竟每个舅家的家境不同)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民风古朴,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过年送灯便是其中之一。
农历正月初六至初十为送灯日,娘家、舅家要给出嫁女、外甥(外甥女)送灯笼。
新婚第一年一般还未生子,娘家要给新婚女送大灯一对。大灯亦称宫灯、全灯,用玻璃彩绘制成,类似宫廷灯笼。送大灯需要祖孙三辈人,必须有一小男孩随行;送时以活竹挑之,随礼为核桃红枣、点儿(一种老鼠模样的花馍)、枣糕六个、春猫一对(寓意猫思春),搭礼为糕点、柿饼、油炸麻花、粽子四样。因“灯”“丁”谐音,核桃枣寓早生贵子;男孩随行,以求添丁,尤其男丁。女家招待两顿饭,早餐四个凉菜下酒,主食臊子面;午餐酒席配***馍。宫灯挂于大门首,希冀女家吉星高照、早生麟子;活竹植于院落,盼望女婿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如女儿已怀孕,则除大宫灯之外,还要送耍灯一对,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以后舅舅逐年给外甥、外甥女送耍灯,故有“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之说。常见的耍灯有火毂辘、盆盆灯及虎、羊、猴、鸡、马等属相灯,搭配灯蜡、麻花、柿饼、水果等,直至外甥、外甥女12周岁完灯后不再送。外甥家招待一顿饭,一般为酒、菜、馍。
送灯是陕西地区,尤其是关中地区的传统民俗,给小孩送灯,一般是小孩舅家,还有姨妈或者小孩母亲家的亲戚,另外还有干亲。
送灯,是从小孩出生第一个春节,一般是正月初六开始,现在有些是初三就送了,因为春节时间有限,大多选三六九,但是初九以后送灯就太晚了,不太好。送灯除了灯笼之外,还有蜡烛和麻糖(麻花)。主家会准备丰盛的酒席款待送灯的亲戚。
送完灯笼,在端午前后还要送曲莲(面粉制品)。这两个是配套的,通常送到小孩第一个本命年为止,有些地方会送到第二个本命年完。在完灯这一年,主家要提前提上大礼(猪肉,烟酒,礼馍,还要给干亲买衣服),这次一般会约在同一天送灯,送的主要是大的宫灯或者圆灯,都是一对,用竹子挑着。当天就挂上,一直挂到正月十五结束。
另外,新婚夫妻头一年,娘家也会送灯,这期间,夫妻双方要到丈人家躲灯,躲灯期间可以到女方亲戚家吃饭转悠。
送灯文化是一个传续很久的民俗,属于非遗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长辈对晚辈的爱和希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宝鸡过年习俗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宝鸡过年习俗有哪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0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