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谁取消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谁取消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曹云金、杨女婿等演员对春节的吐槽?你觉得春节哪些习俗应该取消?
非常感谢邀我回答问题,不知道曹云金、杨女婿等演员对春节吐槽了啥!对这不关注!我觉得春节磕头拜年应该取消,放鞭炮取消,太污染环境了,可以用电子炮代替,这可以保护环境,又有年味!
春节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我觉得习俗不单单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吧。有些习俗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但是想一下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一种文化,与其说它是封建,倒不如用心去感受那种感觉,毕竟春节一年只有一次,有一点习俗又能怎么样呢,而且有了这些习俗才有过年的感觉,想想小时候跟着老人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那种开心的心情,现在长大了没有那么多事情了反倒没有过年的感觉了。
随着曹云金和洋女婿对春节的吐槽,网上掀起了一片关于春节习俗的讨论。不知道南方习俗是什么样?先来说说我们北方的习俗。
我觉得现在的明星越来越生活了,曹云金自从离开了德云社之后,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而且他的个人形象也很接地气,比如最近他关于春节的吐槽就爆红网络——家里的老人总是喜欢夸大我们的年龄,二十五岁四舍五入就三十了,有对象了吗?你也老大不小了;
七大姑八大姨关心房子、车子、票子,好不容易躲过她们的连环夺命崔,又害怕迎来亲戚尬聊时突然的安静。曹云金的吐槽切中网友内心痛点,网友纷纷评论“接地气”“就是这么回事”。
除了曹云金外,洋女婿阿福对“扔鞋”的习俗也表示不理解,扔鞋为什么就等于“扔邪”我想这个中文说的还不太溜的老外永远也搞不明白中国谐音的魅力吧。
过年不能扫地,不能剪头发,必须守夜到夜里12点,要吃甜食,不能吃酸菜,饺子里放硬币,亲大姑八大姨坐在一起比谁过的更好……。讲真,很多过年习俗真应该改一改了。
说一下我们当地的奇葩习俗吧。
第一,过年不能洗澡不能扫地
北方这边会觉得扫地和洗澡会将财运给清除掉,还记得小时候我在过年的时候扫地,被父亲一顿痛骂,后来他想出个折中的办法,扫地可以,但是不能往外扫,要往屋里扫。我:?????
你知道有哪些消失了的过年习俗?
陕西宝鸡,是周礼之乡的发祥地,这里是礼仪之邦。在我们这里,大年三十有一种周礼的习俗,就是子孙分别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恭恭敬敬地磕头(叩头),磕头完毕将得到压岁钱,据说谁的头磕的越正规,谁做人就越规矩,以后的事业就越兴旺。现在随着年代的久远,这种看似很文明,很有礼仪的“规矩”被人遗忘了。只是偶尔可以在有些家庭提起某某人给老人磕头了的话语。
拜年啊,老家江苏的,我们小的时候年前家家户户蒸包子,做肉圆,大人们都是晚上做这些,我们就跟着熬夜,顺便吃一顿热腾腾的包子。大年初一的早上苦苦熬到天亮,穿上新衣服,草草的吃一口汤圆,拎着家里准备好的小袋子,呼朋唤友挨家挨户的去拜年……那时候的年才是过年,现在太没意思了,去年在上海过的年,简直冷冷清清,小孩也待家里不知道去哪里才好,偶尔筒子楼的老人会在楼下放一阵电子鞭炮,简直把年过得更冷清了。
从小在川东小镇的一个小村子里,小时候虽然经济不富裕,条件很艰苦,但对年的期待却是非一般的大。因为过年意味着,可以拿压岁包,可以吃到好多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而如今,或许正是因为生活条件变好了,节奏变快了,过往在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食物在平时也能吃到了,对年的期待似乎也就渐渐低了。
但过往这么多年,读书君依然记得那些年月里,从腊月开始就燃起的对年的期待,直到正月也久久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无法忘却。
腊月里,每家每户对年最开始的迎接便是杀年猪,制作香肠腊肉腊排骨。如果家里人少的,还可以拼着来,一家半根猪。肉和香肠制好晾至风干后,便劈了柏树枝丫燃起腌制。小时候,这可是我们这些农村小朋友最期待的活儿了,因为可以趁守着熏香肠腊肉的间隙,割一点边边角角烤来吃。火堆里,还可以烧红薯。整个腊月里,都飘着腊味与柏丫的香味。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起个大早,从灶房到堂屋到里间,挨着打扫干净。大人们会临时扎一个长长的扫帚,尾巴上绑上干的竹枝或苇竿,把屋顶、墙壁上的蜘蛛网、灰尘等等全部清除掉,这叫“打扬尘”。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焕然一新后,就开始摆好刀头酒水敬灶王菩萨: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莫病莫疾。
到了二十七八,就开始杀鸡杀鸭,要准备过年了。我们那边也叫二十九为小年,三十为大年,和亲戚的团年就在这段时间展开了。
除夕,贴春联,贴福字,贴门神,团年,祭祖先,放焰火。在农村,这些习俗现在都还保留得比较完全,只是城市无法放烟花了,少了些许热闹。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再节省的人家,也会把所有灯点亮,直到天明。而大人小孩,也都会守岁,守到凌晨,放完鞭炮,再在别家的鞭炮声中睡去。爆竹声声辞旧岁。
谢谢邀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越来越发现,生活越来越好了,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何谓年味?其实就是一些传统的过年习俗。下面,我从自身经历出发,说一说在我身边失去的习俗。
我是70后,生于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个小村子,从我记事起都数着日子盼过年,因为过年不只会有零花钱,还会有很多好吃的,特别是杀年猪。
首先,杀年猪的习俗在逐渐消失。以前,山东的农村过的很苦,因为地少人多,几家家都吃不饱,所以出现了闯关东的现象。我记事起,那时猪肉供应较少,为了过年能吃上肉,我记得天天放学就去割猪草。那时毕竟小,有时贪玩不想去了,只要[_a***_]说:赶紧把猪喂大,到过年杀年猪时让你排骨吃够。一听这话,保证每天一大筐猪草准时到家。其实现在想来,每年的年猪杀完,好的肉、排骨全部分割卖给了同村的乡亲,家里只剩下一些血脖肉,猪下水等,所有帮忙杀猪的乡亲,大家团座一起,烀上一锅肉,大家连汤带肉吃的那叫一个香。既便留下一条腿,一块排骨,也不能吃,要拿着去长辈家走亲戚。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几乎肉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养猪也变成了养殖厂或畜牧养殖业主的事了而杀年猪的习俗也就在慢慢消失了。
其次,请家堂,挂家谱的风俗也在逐渐消失。我的父亲在他那个年代属于为数不多的上完高中高级知识分子。一到过年,左邻右舍,乡里乡亲都会拿上一挂鞭炮,或者一包茶叶,或者一包糖来找父亲誊写族谱和对联,誊写族谱是个既细又累的活,记得那时父亲在过年前的十来天,几乎天天都在熬夜帮乡亲誊写族谱。等到年三十中午一过,家家鞭炮一放,仪式一举行,就等于把逝去的先人回家过年了。然后族谱在堂屋的中堂挂上,全家的人在长辈的带领下,行完叩拜之礼,至此,所谓的三天年正式开始。
但现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一些陈风陋俗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我还是觉得,一个具有浓厚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仪式感还是应该的,一些重要的习俗还是应该保留,因为他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感谢邀请!
现在经常听到一句话:过年没什么意思,年味淡了!我想,这个“年味”,应该跟年俗有很大的关系。过年,过的是习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组成了中国年味。而习俗,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仪式感”。当今社会,我们对仪式感的淡化,也就冲淡的所谓的“年味”。
当然,说完全消失,也还不至于,就本人的记忆,只能说是正在消失。
比如关于小年后每天年俗的安排,“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到处走”,记得小时候,大人是基本按照这个民谚来安排每天的事情,作为小孩子,感觉每天都不同,充满了乐趣。而今的我们,都悲催地在上班呢,哪来的“闲心”?
比如“贴年画”,我的家乡是“二十八,贴花花”,每年这一天,父亲会把年画对联准备好,教我们贴,后来贴年画就成了我每年的“重要工作”。而今,我都好几年没贴过年画了!
比如,春节走亲戚:初二去舅舅家,雷打不动的,初三姨家,等等。现在,直接叫到一起下馆子,算是全走了,情味和乐趣却也少了。
再比如,我家乡的元宵“打铜器”,以前是民间自发的,大点的村子都有自己的队伍,年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每天晚上都出队,到附件村子表演,还可以请到自己家里表演(当然会给礼品),现在很少了。虽然也还有统一组织的比赛,但已不是当年的味道。
再者,现在禁放烟花爆竹,过几年怕是这个习俗就没有了。
以上是个人经历过的一些,您还知道哪些,不妨留言与大家分享!
你觉得过年燃放鞭炮这个古老的习俗应不应该取消?
我认为不应取消,但应有限制燃放爆竹,以免发生安全事故。春年放鞭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风俗习惯,源远流长,已成为中国人民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如果禁止燃放爆竹,那就少了一些年味,少了一些过年的气氛,人们对年也就没了兴趣。因此要对人民群众春节燃放爆竹加以引导,有限制地燃放,让人民群众过一个祥和、安全、快乐的春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谁取消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谁取消过年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