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的习俗大拜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过年的习俗大拜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我国春节有拜年的习俗,尤其是农村,拜年是有讲究的,你知道吗?
- 过年都有拜年的习俗,我们这儿是年前走亲戚拜年,你们那什么时间拜年?有什么讲究没有?
- 老家春节什么时候开始拜年?都有些什么礼品和习俗呢?
- 过年山东这边都会在30晚上和大年初一磕头拜年,这是什么风俗?
我国春节有拜年的习俗,尤其是农村,拜年是有讲究的,你知道吗?
我国春节有拜年的习俗,尤其是农村,拜年是有讲究的,你知道吗?
在我们农村,过年拜年是非常讲究的,男人一般在初一的凌晨开始结伴出门拜年,直到太阳高升回家吃初一的钱饺子。那么农村拜年都有什么讲究呢?听晏子慢慢说一下胶东农村拜年的习俗。
先拜近支,再拜远支。
农村拜年,当然先要从自家拜起。过年是个团圆的日子,一般爷爷奶奶都和我们一起过年。所以,到了大年三十晚上12点左右,农村开始发子吃年夜饭。发子,谐音发在子时,子时开始为祖宗烧香烧纸,求得祖宗的保佑。这时候男孩子要先在长辈的带领下拜宗谱,跪在宗谱前磕头。发子结束后全家围坐吃年夜饭,这时候拜年开始,先给爷爷奶奶拜年,再给父母拜年。给长辈过年,口中要喊到,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我给你拜年了,过年好哇!然后要磕三个响头。当然,现在有些地方简化,不磕头,只问过年好了。一家人在家里吃了年夜饭,略事休息,便要结伴外出拜年了。通常情况下,大人和大人一起,孩子和孩子一起,大人只限于男人,小孩子刚可以男妇混合的。为啥大人只限于男人呢?因为家里总要留个人,等待别人到你家里拜年,所以只能男人先出去。
这时候,大人便会叮嘱孩子们,先拜谁家,再拜谁家,都是按照支系的远近。先拜本族近支,再拜本族远支,拜完本族,再拜其他家族。
先拜长,再拜少,长幼有序。
拜年先要拜拜辈份大的,一辈一辈轮着拜。同一辈份之间,按照兄弟次序,先拜长支,再拜二支,依次类推,直至拜完。拜年的时候,兄弟之间,堂兄弟之间,要结伴一起。如果叔叔大爷不在一起过年,那么,一般先去大爷家拜年,和叔兄弟们联系上,待叔兄弟到自己家拜完年,再结伴外出。
妇女们和长辈老年人早饭后外出拜年。
一般情况下,妇女们和长辈老年人在拜年高峰期都是留在家里接受别人来拜年的,所以不能出去拜年。而到了早饭后,拜年活动基本结束,妇女们便要收拾一下,打扮的漂漂亮亮,妯娌们一起结拜,出去拜年了。而长辈老年人,这时候也要看看,村里谁比自己辈分大岁数大,这时候也可以出去转一下,互相拜拜年,问个过年好。
受拜的人如何招待拜年的。
受人拜年,不能白白受了的。当人家问声过年好呀,受拜的要大声回应,好好,大家都好。如果是小孩子来拜年,近支的要拿出压岁钱,远支的也要抓把糖或其他的吃食招待一下。而对于大人前来拜年,受拜的要赶快邀到炕上坐下,挖上一盘冻,摆上几个现成的菜,让大人们坐下喝一盅。所以,我记得当时在农村,正月初一的早晨,满街都是走路歪歪斜斜的男人,一边兴奋地互相高喊着打招呼,一边又迈进另一家要拜的人家。记得家父当时每年正月初一早晨都会醉,回家有时候饭也不吃便躺下大睡。
总之,农村拜年是一项非常快乐也非常详和的活动。有时候亲戚朋友间,或者街坊邻居间有点小矛盾小过节,在过年一片声的问好中,矛盾也便化解了。所以说,春节是祥和的春节,团圆的春节,这互相拜年,便是最好的体现。小时候打着灯笼或者打着手电拜年的记忆,至今历历在目。不过现在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一般很少半夜即起来拜年了,也很少全村转着拜年了,往往只是拜拜近亲近邻。但是在街上碰到亲邻,一定要问声过年好的。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拜年也是我国的人民的优良传统习俗。勤劳的人民,在经历了一年的辛勤劳动之后,有了丰硕成果,心里充满喜悦。这时走亲访友,交谈心声,问寒问暖,拉拉家常,给老人问个平安,带个祝福,这是人之常情,这样更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此春节拜年是一个好的传统,所以得以流传。
拜年是春节期间主要一项必须活动,当然拜山也非常有讲究的,首先时间按排,在我们家乡一带,初一不拜年,初二开始拜年,按长辈大小,亲、疏安排时间,比如岳父岳母、外公外婆、舅舅,排首位,其他亲戚往后排。另外初三不能去拜年,初三在家拜祖宗,如果初三拜年那就是拜死人,不吉利。初四至元宵前都可拜年。
拜年礼品,送长辈一般都得四样礼品,平辈两样礼品也可以,回家时一般也会回礼品,也有的收一半礼品,另一半作为礼品退回来。
当然拜年也一定要在那吃饭,每家都得去吃,有时一个村庄几家亲戚,而每家都要去吃饭,由于时间有限,当天又要回家,那就只能分开人员去吃饭,比如我们一家四口去拜年,每人去一家,一顿饭就能解决四家,如果还是不行的话,有的亲戚就会在半响午煮点心送来给你吃,那是各有各的招,花样百出,农村人就这样,实诚!
如果是刚结婚第一年去岳父岳母家拜年,那就更隆重些,礼品也得备足,新姑爷第一年拜年,虽然礼品丰厚,但丈母娘不会收一点礼物,而且招待也特别周到,新姑爷也是毕恭毕敬,见人都得敬烟递火。
当然,大概在初七 初八大部分人都拜完了年,及少数人十几还在拜年。
现在这种习俗慢慢在改变,大部分人从农村迁到城市,不是特别亲的亲戚不去拜年了,麻烦!
我国到春节拜年的习俗传承悠久,但是因各地的风俗不一会有很多的形式?但毕竟是大同小异。就我们辽西地区的农村过去是这样的。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会把早已准备好的用家织布做的棉袄棉裤,还有那千层底的大棉鞋,在除夕的夜里拿出来,准备好。
[_a***_]的早上天不亮就要吃完饺子,然后才能穿上新衣服。先给父母磕头。然后出去找同族同辈的兄弟去到长辈家拜年。首先要从辈分高的开始,这时年事已高的老人家早就准备下满地的垫子,满炕的水果糖块儿茶水等待着,
我们一进屋还要看看这家有没有供奉祖宗的牌位,有的要先给老祖宗磕头,然后是给辈分高的长辈磕头。***如屋里还有别的长辈来这家拜年了,那就别起来了,接着磕。然后听长者品头论足一番。就这样挨家的走。那时媳妇是要磕头的,姑娘就不必了,道声好,行个礼儿就可以了。
同辈人互相走访,差辈的只有磕头了, ***设那天没做到,日后会尴尬的
再有成家立业的初一那天都要给长辈拿点礼物那年代也没什么好拿的两瓶酒两包蛋糕。
现如今就简单多了。走一走看一看,在初一这天会一会,唠唠家常就算拜年了。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民间习俗,个人感觉好也有好处不好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就是一年只有一次去亲戚家看看别人家的变化唠唠嗑说说家常但是对于我来说我真的不喜欢拜年因为都是老一辈的亲戚我去反而觉得别扭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干什么反而觉得很难!就觉得过年是难得放松的机会应该出去散散心。
过年都有拜年的习俗,我们这儿是年前走亲戚拜年,你们那什么时间拜年?有什么讲究没有?
北方大部分地方过年走亲戚拜年一般是在初二以后才开始的。除夕夜,家里人在外边不管有多远,都会争分夺秒往家里赶,一定要团圆,吃年夜饭!哪怕是刚结婚的新娘,除夕也一定要回到婆婆家里。初一这一天,一家人团团圆圆在家里不出远门。初二结了婚的女人就开始回娘家,外甥也会到舅舅家,姥姥家走亲戚拜年。
以前拜年没有红包利是,见面都是说一些吉利的话,或者带一些过年礼物。但近二十几年北方大部分地方也和沿海地带的习俗渐渐融合,也开始过年的时候给小孩压岁钱,发红包等等。而且现在发红包越来越大,相互攀比:你给我的小孩儿发1000元红包,我要发2000给你的小孩……
老家春节什么时候开始拜年?都有些什么礼品和习俗呢?
谢谢邀请,临近春节,心里滿满地回忆,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过年最大乐趣就是走亲戚,成群结队,穿着新衣服,小孩子装满一口袋的各式鞭炮,走一路放一路。在我老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拜年习俗: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老丈人
qou(去),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拜散年)就是全村人到初二早上一大早一聚二,二聚三,,,一家一家互相拜年,不管平时有多大恩怨到那一天都烟消云散,自古延读下来的规定,少村不少家,就是说可以不走别村,但本村或街坊一家都不能落下。不过这项有意义的民俗拜年活动已渐渐被人淡忘了。
过年山东这边都会在30晚上和大年初一磕头拜年,这是什么风俗?
坐标:山东德州下某市某村。
三十这天一早,我们会去请爷爷娘娘,就是已经逝去的祖辈,一般会拿根香,去村口点燃,放点鞭炮,说道一番:爷爷娘娘,回家过年了。然后拿着点燃的香回家,插到早已经挂好的家堂(家谱树)前面的香炉里,然后恭敬的磕个头。
三十中午会包饺子吃,上午10点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先包中午自己小家吃的,煮熟之后,先上供,就是拿小碗盛一些饺子,一般3-4个,端到各个地方,供奉天地处,灶王爷处,财神爷处以及自己家堂处,如果各家有别的供奉,那也去供上。
三十晚上(有时候会少一天,是二十九),称为除夕夜,我们这边会吃团圆饭,一大家人凑一块,基本是从爷爷奶奶开始,包括下面所有人,凑一块吃饭。吃饭之前,先上供。拿着叠好的烧纸,挨个供奉的地方烧纸磕头,一般磕一个。从爷爷开始,一大家男人,去烧。依然是各处供奉的地方,烧纸,磕头。天地供奉处以及爷爷娘娘处,都摆好酒席。上完供之后,一家人凑去喝酒吃饭,然后吃饺子看晚会过年。
第二天,也就是新年初一早上,一大家人,开始浩浩荡荡去拜年,走到自己院里人家的时候,给老人拜年一般会磕头,称呼一声,然后说:给你拜年了啊!跪下磕个头,然后起来聊天吃瓜子。不过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磕了,走过去说一声拜年了,就进去聊天了,当然更多的人家是在我们进门的时候已经提前过来迎接了,所以想跪也跪不下去。
就这样,以上,感谢阅读。
过年时,我们山东一带都有在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风俗。那么,这是一种什么风俗呢?
首先,这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延续。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种风俗充分体现了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礼”的要求。
现在,随着环境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年味变淡了,年味变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物质生活丰富了,同时也有很多年前传承下来的习俗都逐渐淡化了,所以更显得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过年给长辈尤其是父母,爷爷奶奶磕头拜年,是一种大礼,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不管你在外面混的多么风生水起,过年回家,一个头磕在地上,你就是一个普通的儿子,就是给老年人问安,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
其次,这是中国人礼文化的体现。我们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向长辈行礼的习俗,在农村,初一那天,满大街都是人,见面不管关系好坏,都得热情地打个招呼,然后就是去同村的年长的老人家里去拜年,不管是不是同宗,只要是家里有老人,岁数比较大,都是拜年的对象。在我们那里,平时关系出现嫌隙的,有矛盾的,都是趁着初一拜年的机会进行修复,一句拜年的话、一个磕头礼,所有的矛盾都化解了,原来势如水火的两个人又和好如初了,可见,这种磕头文化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三,除夕晚上磕头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是我们中国人不忘祖宗、不忘本的孝道文化的传承。
把祖先的牌位摆在正厅供桌的正中央,摆上鸡、鱼、肉,水果等贡品,倒上美酒,点燃香烛,然后按长幼的顺序依次上香跪拜。祭拜完毕,才能吃年夜饭。首先要把第一碗水饺端给长辈吃,大人依次坐定,最后才能轮到小辈,这不正是尊老孝道的家风传承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的习俗大拜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的习俗大拜年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