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印象最深的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印象最深的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你印象最深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 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春节习俗是什么?你认为这些习俗是不是应该保留下来?
- 在你亲身经历的过年习俗中,哪些很有仪式感,印象深刻?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 你的家乡都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过年风俗?
- 过年的习俗你还记得哪些?
你印象最深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要说印象最深的春节那还是小时候的事情了,因为印象最深,每过春节就会在脑海出现,早上5点左右我跟弟弟起床,穿上母亲做好的新衣服,因为是在农村柴火锅下饺子,母亲下饺子前先把两个饺子在柴火里烤熟,我跟弟弟一人拿一个烤的黑乎乎饺子,藏在门后吃完,因为小不懂也不问就跟弟弟藏门后吃完,长大后问母亲为什么要藏在门后吃烤的饺子呢?母亲说怕我们晚上出门怕黑胆小,过年吃了烤饺子就不怕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们那里的风俗,我认为那是母亲对我们的爱吧!
谢谢邀请: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家乡比较有威望的人,组织起了在一个地方摆上供品,上香烧纸,说叩谢上苍庆来年风条雨顺,五谷丰登。先由长辈叩拜,后按辈分行礼,最后到各自家中拜年问后,吃过饭后看一些活动,舞龙,舞狮高翘和一些民间戏曲等。
谢谢大家!
我印象最深的春节习俗就是拜年:从初一天朦朦亮开始先给爷爷奶奶跪拜磕头后就随着大人到同家族的长辈家(爷爷的弟兄)拜年,集结一些晚辈到村东同族长辈家(爷爷的堂兄弟)拜年,因不出五服都算作一个大家族,见长辈都要下跪磕头的。(家家户户屋里地上都铺些麦秸之类的干草)上午街上来来往往地拜年的人很多,大人们见面双手抱拳作揖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话…小孩子感兴趣的就是放鞭炮,我在地上捡了一些没响的小鞭……
要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放鞭炮,帖对联,吃年夜饭,拜年领压岁钱。六、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可以说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劳作,就盼着过年能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能睡个安稳的踏实觉,能有时间走走亲戚,拜个年。小时候,我记得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了。大年三十上午,各家各户都在为晚餐做准备,杀鸡、宰鸭、破鱼(湖南土话,就是打整鱼,是年三十晚上必备菜。)、炖肉、炒菜……这顿年夜饭就是再穷的家庭,也要弄十个八个菜。吃年夜饭前,也就是4、5点钟左右吧,鞭炮声就开始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那气氛真是热气腾腾,热闹非凡,就是再近距离的说话声也难以听清楚。鞭炮放完过后,就是贴对联了,这是必须走的一个程序,也是晚餐前做的最后一件事。一切准备就绪后,一桌丰盛的晚餐就开始吃了。不喝酒的家庭,年夜饭可能早点吃完,而喝酒的家庭,有的可能2、3个小时也吃不完。这一顿饭,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也是最圆满的家庭聚会,大家脸上都是挂着幸福的微笑,大家心里都是装着甜蜜的快乐。
过年时小孩子最高兴的事莫过于领压岁钱。我记得那时我们农村给的压岁钱也就一角钱💰,两角钱💰的,可能富裕的家庭有给五角、一元的。就是这一角钱,也能把人乐坏,因为那时一角钱也能买到很多东西,比如说糖果、鞭炮、铅笔、作业本什么的。
这是小时候在农村过春节时最难忘、记忆最深刻的一些事,四十多年过去了,还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时常感慨苦涩和辛酸的童年和少年有过痛苦,也有过欢乐。但愿这份难忘的经历永记心头,见证时代的变迁,怀着感恩的心,赞叹新时代赋予我们美好的新生活。
农村过春节,习俗多多。
俗语: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吃米饭,过去我们这里米饭大都是黄小米煮的,家中栽有枣树的农户,这天还要给枣树喂米饭,让枣树来年结枣多多。
过去,过了腊八,农妇就张罗淘麦,磨面(过去用人推磨或牲口拉磨磨灭)。腊月二十三祭灶,这一天,各家都要清扫厨房,灶门口贴灶爷像的揭下来,给灶王爷嘴上抹上糖稀,焚烧灶爷像,让其上天嘴甜只拣好听的报告玉帝下情,或有一说,糖稀粘嘴,灶王爷张不开口,就不会向玉帝状告下民。接着揭锅清灶,给风箱笈上鸡毛。
祭灶之后,家庭主妇就起面糊,面糊起好之后就和面蒸过年的馍。
过去蒸过年的馍,一大早就要起来和面,做馍需要一天。这一天,大人往往把孩子哄出去玩,尽量不让孩子在家,因孩子嘴无遮拦,好说,恐得罪了家神,蒸馍不光不大。当然,过去生活贫困,蒸白面馍也只是两锅,其余是做团子和菜馍。团子是玉米面中裹切碎的红芋块,菜馍是杂面皮包干菜。
腊月二十七八农家主妇还要过油炸丸子,炸卷煎,炸肉饼,一是人吃,二是给神灵上供。
腊月三十或腊月二十九(没三十的年份)中午贴对联。下午,家庭主妇在家包饺子,家中男丁去上林给故去的先辈送纸钱。晚上在灶门口贴上请来的灶爷像。
正月初一早起,家庭主妇下饺子,男丁放炮。吃过春节饺子,家庭主妇在当院摆上桌子,桌子上摆上供品,祭天,祷告天爷保佑全年风调雨顺,全家平安。
男丁聚同族人到田野上坟给已故长辈逐坟磕头拜年,家庭主妇带着孩子到各家长辈屋中拜年,长辈端出焦叶红糖招待晚辈,并掏压岁钱。
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春节习俗是什么?你认为这些习俗是不是应该保留下来?
给长辈磕头拜年,然后村里邻居长辈不分本姓外姓都磕头拜年。有很多人说俗气,其实我觉得不然,一年了给长辈磕两头发自内心的孝敬。给其他人磕头一般都是挨门磕,如果两家大人有矛盾,过年小孩一磕头(两家小孩要相互去还理)矛盾就化解了。所以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不好,我认为该保传承。
在你亲身经历的过年习俗中,哪些很有仪式感,印象深刻?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祭拜祖先是一种怀念和传承,所以一定要有仪式感。
给老人拜年看到的是那种欣慰和儿孙满堂的满足感,要有仪式感。
给孩子发压岁钱,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总要有些勉励的话,同时是做给孩子们看,也要有仪式感,
中国太大了,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完全一样,但上述的三种是比较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
你的家乡都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过年风俗?
感谢邀请。我们在[_a***_]那天晚上,外面挂了灯笼,受灯时,在院子里生起旺火,并响爆竹。把院内所有的灯都亮起束。当地称(安神)。从此时此刻起人与人之间相互间不能互唤姓名。大人小孩走家窜户,疯狂玩耍一直到凌晨四点钟左右。各家各户都回家,在自己院子里点一个大大的旺火,这就是(接神),把喜,福,财,寿都接回家。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黑龙江的年俗相对明确而固定,是祖祖辈辈代代相守、约定俗成的过年流程。这个流程一句顺口溜就可以概括。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街上走。”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要喝腊八粥或吃腊八饭。把下巴粘结实,免费被冻掉。
“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二十三小年送灶王爷上天,要吃灶糖,让灶王爷向玉帝的汇报都是甜言美语。
二十五要磨豆子做大豆腐、干豆腐。大豆腐切成块,干豆腐打成卷冻起来,方便过年食用。农村做的也可以作为人情往来,送给城里亲朋。
二十六要煮肉了。用东北的话说叫“烀肉”。猪手、排骨、肘子、牛羊肉一大锅煮熟冻起来。也是为了过年聚餐时方便食用。
二十七杀鸡冻起来。鸡鱼不需要先煮熟。
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发面,蒸年糕,包冻饺子。年糕每家做的都不一样。小时候,我家的年糕是“澄沙馅”的。(只知道读音,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字,就是去皮的红豆馅,加玫瑰酱、白糖)用发面包上“澄沙馅”,放入模子中成型,再上锅蒸,出锅后每个上面再点个红点。(把三根筷子绑一起蘸红纸泡出的红水点上去)年糕、饺子都拿到屋外,冻实后装面口袋里储存起来。
三十贴对联,当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做一年中最丰盛的年夜饭和半夜子时放礼花“接神”。是孩子一年中无比兴奋的一个夜晚。“熬一宿”一般都只是说说,放完礼花都回去睡觉了。
我们家乡最深刻难忘的过年风俗是:除夕这晚必须要***洗新年水。新年水即是用柏叶,桂叶,竹叶及一些长青的树叶,放进大锅里烧煮开的水,合家老少都用来冲凉洗全身,确保新年行好运,顺利平安大吉。当然还有很多事情都是从先祖世代传承下来的,都得遵依的民间风俗吧。
在鲁南地区的平邑,大年三十的早晨,家家户户开始在院子里、屋门前燃烧花生秧或者麦秆,寓意着红红火火,然后在大门前的地上横着放置一根木棒名曰“拦门棍”,寓意将好运拦在屋里 ,将霉运挡在屋外,紧接着放鞭炮。早饭后,一家人按分工清扫卫生、贴对联、祭祖。最热闹的莫过于准备年夜饭,杀鸡宰羊、包水饺、炸酥菜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和和美美的酒足饭饱后,一家人就边磕着瓜子边看春晚,春晚一结束立即燃放鞭炮(方言“发纸”)迎新年,将提前用火纸叠好的梯形“元宝”放在院子里点燃,然后全家面向香台跪拜祈福。跪拜完毕,大家分头将将单个引燃的“元宝”和“香”分别迅速小跑放到家畜窝棚、灶台、大门口、厕所等位置,寓意辞旧迎新。
初一早上六点刚过,村落里便人来人往的忙碌起来。主要是年轻人去长辈的家里拜年,拜年的礼仪是跪拜的方式:请长者坐在堂屋中间,然后双膝跪地磕两个头,起身再向女性长者行一样的礼节。如果遇其中一位长者出门不在家里,便会一边磕头一边说上一句:“连俺某某 一块捎着”,总之人不在礼得在。磕完头后,长者会拿出糖果瓜子或者香烟水果之类的往小辈衣兜里装,有的也会有给一些压岁钱。上了年纪的家里,一直到十点左右,人群是一波刚走一波又来,很是热闹。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年初一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过年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看春晚,这些都是我们豫北农村孩子年年期盼的事,年复一年,已人到中年,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事,还是磕头拜年。七十年代,人们还不富裕,豫北的农村孩子。到了大年初一,早早的就醒来,听到窗外的第一声鞭炮,就嚷着让妈妈给拿出新衣,穿上后恭恭敬敬的给爸妈磕个头,便出去给同村亲近的长辈拜年。其实拜年是***,要核桃要糖果是真!有时去到长辈家,爷爷奶奶们还没起,进门就跪下 磕头,爷爷奶奶们就会慈祥的笑着,像变戏法一样从被窝里拿出几个核桃,糖果,那就是我们儿时收到的红包啊!初一长辈家跑一遍,孩子们就会聚在一快比谁要的糖多,核桃大!八十年代,长辈们开始发红包了,而且一年比一年的大,而我,也早已退出要红包的行列,最后变成给孩子们发红包,但唯一不变的是,还是年年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儿时的磕头当做儿戏,年长时便感到了对长辈的尊重,而现在才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每年的磕头拜年,其实是我们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我们中国春节文化的拜年发红包,就是每年提醒我们年轻人要尊老敬老,长辈们发红包也算是提醒长辈们要爱幼。而且,我们的拜年风俗,还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家风。
过年的习俗你还记得哪些?
年前扫房子、蒸馒头、炸各种东西、贴春联,除夕中午之前把祖宗请回家、晚上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初一早上拜年、下午送祖宗,初二走娘家,初四新女婿上门。还有就是除夕年夜饭要多做,预示明年有饭吃,初一早上要吃素馅水饺。
谢谢邀约,
那是儿时的快乐,
一,压岁钱,
二,穿新衣,
三,放鞭炮,
四,偷菜吃,(那时穷,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大鱼大肉)
五,玩灯茏,
六,给长辈磕头,(有红包)
七,窜门拜年,走亲戚。
八,堆雪人,打雪战,
好像现在越来越没年味了,年前一两个礼拜做好炸肉,“虾子”炸豆腐。大年三十早上起来大家互帮贴对联,把肉捞水后换干净的衣服去烧香拜佛。其他人就杀鸡宰鸭。中午吃些煮鸡鸭的汤做的粉。晚上就是大年夜,一家团聚吃好料,看电视
大年初一,早起各亲戚家拜年。然后这家坐坐那家坐坐。大年初二走哪家亲戚忘了😢初三去外婆舅舅家(嫁人的就回娘家),初四就舅公舅婆,初五各姑姑家
差不多就这样吧,表达能力有点欠缺,见笑了😂
我把我家的过年习俗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年三十吃完早饭九,十 点钟开始贴春联 贴春联是每年必不可少一件事 接着准备晚饭这天的晚饭要早一点儿 大概下午的两三点钟吧 吃完晚饭就准备晚上的年夜饭 啃猪蹄儿 煮饺子是三十晚上必不可少的 还有放鞭炮也叫接神 大概到半夜过十二点吧忙忙活活的一天才结束我们才休息 然后第二天早上也就是大年初一还是吃饺子 早饭完了还有个拜年的习俗 就是晚辈的给长辈的拜年 长辈的还要给一些压岁钱。给大家分享的基本就是这些。
越来越怀念故乡,记忆中老家的烟花都是暖的,因为那烟花中带着村里人的善良,带着邻里间的友善,也带着从烟囱里冒出来的浓浓的人情味。烟花下有村里人聚在一起的热气,也有小孩子们嬉闹的欢乐。
老家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燃放烟花,那个时候,烟花总能吸引全村的人来围观。每逢过年,村里就会支起高高的秋千,搭起漂亮的彩灯,挂上裁好的各色彩纸。元宵节的当晚,村里总会将筹钱买来的烟花集中到村中的十字路口,三两个年轻人把烟花从仓库里搬出,所有人都期待着一个不一样的新年。那个时候,大人们聚在一起聊着家常,小孩子们则在大人的小腿中间来回穿梭,揣着爆竹,拎着灯笼,还有满头的大汗。看过了最美的烟花,却还是觉得那个时候的烟花才是最温暖的。
有时候也跟小伙伴们一块自制烟花:将爆竹中的火药剥出,倒在纸上,用火柴在一角燃着,然后看火药在一瞬间开出绚烂来,这种简单的方法愉悦了我整个童年中的新年。这样简单的自制烟花并不美丽,却带给我们童年无比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仍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印象最深的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印象最深的过年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4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