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以前过年过节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以前过年过节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前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谢友邀请!上面众友讲的棒,我还有话要补上:要说以前的过年,话儿多的说不完,打从祭灶就说起,二十三把灶祭,糖果贡品一大堆,烧香吊表鞭炮鸣,送走灶君
司命主,祈求上天言好事,下到凡间降吉祥。然后家庭大扫除,里外上下打扫清,赶在腊月好天气,折洗缝被格外忙,制新衣来买新帽,鞭炮对联请六神,香蜡纸表齐予备,还到祖坟去祭祀。家家户户贴窗花,年货年画样样备,每到腊月二十过,各村锣鼓齐喧天,拥军秧歌拜年到,小孩欢呼又雀跃,老汉翘着胡子笑,秋千栽的丈多高,上下人都笑开颜,欢天喜地过大年,儿时回忆说不完,讲的太多怕友烦,到此停笔不再谈,愿友快乐每一年!
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东北人都背井离乡去外地安家落户,多数年轻人都去北上广深工作,即便大学毕业几乎都去其他城市,很少在家乡工作,所以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东北过年的习俗了。
儿时的记忆,过年之前要置办年货,添置新衣服,还有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饺子,贴对联,放鞭炮烟花,冻鸭梨等等。
我过年之前必须回家打扫卫生。特别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整天家里就是大扫除,从里到外的洗洗涮涮,收拾完后用干净亮堂来迎接新的一年,寓意是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也有除尘(陈)布新的意思。
我是北方人,过年的习俗
1.包饺子,饺子里放硬币,吃到代表好运,很久以前就不知道放什么了
3.守夜,不睡觉,而且每个屋子都要点灯
4.要贴对联
7.吃年夜饭,大团圆,然后会打***打***等
8.看春晚,不过近些年没怎么仔细看了,但是都开着电视
以上,欢迎讨论,也想了解一下南方的习俗
年俗老一辈讲究这些,现在的年青人都不记得了,像我这年纪的还有些印像,估计在过几十年恐怕要失传了。
我记得过年的习俗主要有:
2,腊月24扫尘。意思是把晦气扫地出门。
3,腊月25做豆腐。记得以前一到腊月25我奶奶就自己做点豆腐,剩下的***给我们炒了吃,挺好吃。
4,腊月26割年肉。那时侯家家都养猪,腊月26请人杀猪,灌血肠。吃饭时小孩不能上桌。
5,腊月27洗浴。27--28这2天洗澡,洗衣等,去一年的晦气。
6,腊月28把面发。这天发好面该蒸馒头,花卷,豆包了。
7,腊月29祭祖上供。
过年的风俗,也是随地方的不同而不同,一起来看看我们大西北人过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吧!
1.祭灶神:快要过年了,灶神也是辛苦一年了,为了开年一切顺利,我们要祭灶神。
2.大扫除:除旧迎新,图个好兆头。把家里东西都擦洗一遍。
3.拜大年:正月初一,晚辈要大清早起床给长辈拜大年,长辈也会给晚辈发点红包,都是希望新年新气象。
4.出大行:初一早上,所有人,畜生都要被赶到一个地方,烧香,点蜡,磕头,放炮。
5.敬大神:我们那地方每个村落都有自己敬奉的神仙,我们在大年初一都要去敬奉,图个好兆头。
6.奉祖先:都会把祖先请到家里来,祭上各种祭品,有的地方是一天,有的地方是三天,然后就磕头烧纸打发了。
7.唱秧歌:一般情况,我们都会扭秧歌,一般都是半个月左右,各个村落都要去唱,这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以前大家过年都有哪些有趣的过年习俗?
过去过年我们本地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继好笑又好玩,三十晚上风岁后,大家坐着玩,突然大人事先不告知,用一个小稻草团子在小孩嘴上擦一下,意思把小孩的脸当***,讲话不算数,怕小孩过年讲些不[_a***_]的话,那年代没有卫生纸,大便后擦***用稻草枯叶代替,现在这种习俗消失了。
20年前大家都是如何过年的?给你印象最深的过年习俗是什么?
那时,提前半个月去集市上截上布料,让裁缝量体裁衣为家人做上一身衣服,成为家家户户最为重视的年货。
那时,物资相对匮乏,记忆中那几年总会有邻居家添置14寸或者17寸的黑白电视机,彼时周围的小孩就会聚集到一起收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像《射雕英雄传》、《侠客行》等武侠连续剧成为大伙侃侃而谈的话题。
放了寒假的孩子们玩的是插硬盘的游戏机。记忆中十几个孩子排着队午饭都不吃,就为了玩上半小时的魂斗罗游戏。
大人们则忙活着过年的食物,煦煦菜是必不可少的过年硬菜,将土豆片、藕片、地瓜片、花生米用面糊包裹放在油锅里炸熟、炸脆,感觉味道十分美味。
鼻子闻着各种菜的香味;耳朵充斥着时远时近鞭炮声;满眼望去,家家户户的门上贴着殷红夺目的春联;整个村落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
过年前的习俗你知道哪些呢?
不一样的地方,习俗不同。就算一样的地,习俗也老不同,年轻人有年轻人过法,老辈的人讲究的多。我简单说一说,我家里怎么过年的。
记得我小时候,早些日子,家里是需要先拜灶王爷,他掌管人间烟火,他是要上去报信儿的。年跟了就要“祈天”,准备一张桌案,摆上几个“碗儿”(根据家境鸡鱼肉蛋选着来),灵一小碗,满麦糠,一道黄纸,敬上一柱香,祈天。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后面就是准备祭品,家里的男丁上坟啊,告诉祖辈一年的情况,放一挂鞭,然后多烧纸钱,让祖辈们拿钱过年,也让祖辈们来年多保佑后辈们。回头的道上,不忘帮奶奶扯几支桃树新枝,拿回家里,插在门前,这叫新桃换旧符。到了下午就是老爸挥毫泼墨的时候了,一幅幅新鲜出炉的春联贴门两旁,一张“出门见喜”贴在门口对面。一张张“酉”字贴在粮垛上。车上贴出入平安,卧室床头贴身体安康,牲畜圈里贴槽朱兴旺。大大的福字倒贴在堂屋中间。差点忘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我们那儿俗语叫:过门钱子。放在门顶与春联的横批连接。接下来就是年夜饭,一大家人吃饭,这个时候小孩子们也是跟着大人偷喝点小酒的机会。吃完饭,爷爷奶奶爸妈看春晚,年龄小一点,打***,打***,再小一点,出去放鞭炮耍。这样一直到凌晨12点,完成一大家人的守岁。这时候外面,赶早儿的人,已经响起来鞭炮。我们在鞭炮中去睡。
第二天,我一个早起床,还没来得及洗漱(小孩懒觉起晚了),先去门口把一串高挂的大型鞭炮点着,轰轰轰的巨声中喜盈新一年。我趁着大部队还没走,抓紧洗脸,换身新衣服,后面是跟着大部队(同族本家同辈份),去各家长辈家磕头拜年。每进一户长辈家,二十多口子晚辈齐齐下跪,那也是相当壮观的画面。这时候长辈们高兴把晚辈拉进去吃饭,年长一点的,喝一点小酒,年龄小的,装一兜的坚果。就这样一家家的给几十家长辈磕头拜年。拜完十几家,时间也近十点了。然后与叔家兄弟姐妹们近十个人,又都聚到了奶奶家,因为奶奶这个时候刚下好特殊的饺子。因为这一锅饺子里的某些饺子,被奶奶包一枚硬币,一颗大枣,一枚“福子”。吃饺子时候能吃到这些东西,那代表着接下来一年都是好运。这时候小家伙们放开肚皮吃,就为了能吃饭特殊饺子。这时候,屋门口土盆里,爷爷晒了整夏天的十几年的松树根已经燃烧过半,随之松木燃烧的香味散漫了整个屋子。小家伙们开心的“拼命”的吃水饺,爷爷奶奶开心看着我们。这就是我家里――年的味道。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教我的顺口溜是,二十三,打发爷爷上了天(指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去),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下字(以前对联都要自己写,我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快过年,街坊邻居能拿来一厚打割好的红纸让爷爷帮着写,往往爷爷要忙到二十九、除夕才开始给自己家写),二十五……好像有点忘了。
过去人们过年都有哪些特色习俗?现在保留了多少?
中国古代过年习俗很多,现在还保留多少呢?俗话说:“过了小年就是年”、“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完”,中国人历来都将春节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从小年到正月十五,这二十天中有很多讲究,也又有很多的传统习俗,时代在变,很多传统习俗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中国古代过年那些最传统的形式。
1、跳灶王,扮灶公、灶婆乞钱(失传)
2、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祭灶时,给小儿买糖(流传但是有改良)。
3、家家户户***联、贴春联(流传至今)
4、贴门神(部分地区还有流传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以前过年过节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以前过年过节的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