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80后农村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80后农村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还记得80年代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
年味浓,我觉得还要说是八十年代。
老的传统还保留着,父母会花很长的时间裹粽子、包饺子,炸制今天已经说不上名字的零食,存起来,可以吃很长的时间。
那个时候,春晚无疑是过年的重头戏,全国的家庭都聚拢在电视屏幕前,分享一档晚会。相声的许多词,姜昆、唐杰忠说的,根本会流行一年,到第二年再更新。
经济上大家开始逐渐富裕起来,大街上出现了一整片一整片的摊位卖挂历、农事历,挂历上则出现了许多美丽的小姐姐,有的是泳装喔。文化馆会同步组织义务为市民写春联。
作为小朋友有了压岁钱,可以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水彩笔,两毛钱一枝,六色是一套,更有十二色的属于豪华版。这离我就太远了,这是我只能成为专栏作者而没有成为画家的主要原因。
80年出生的,记得小时候过年,父母老早就开始忙年了。过了腊月二十,忙着炒花生瓜子。二十四打扫房子,送灶神。二十五开始忙着买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在凭票的时代,很多年货需要托人或者排队购买。紧接着的几天,主妇们很忙碌,有时要忙到深夜。炸鱼圆,炸肉圆,炸藕夹,杀鸡鸭,烀肥肠,到饭店订包子,收拾蔬菜。由于那时的商店,菜场最早要到正月初八才开门营业,所以吃的要备得足足的。那时候的新衣服就是用布做一件罩在棉袄外面的罩衫,女孩子的款式都是一样的。记得88年春节,小叔叔托人从上海带回几件滑雪衫给我们堂姐妹四个,那是一种晴纶面料的人造棉棉袄,颜色鲜红,配着金色的拉链,蝴蝶结腰带。我和姐妹们穿上出门拜年,不知惹来多少小姑凉羡莫嫉妒恨的眼神。
八十年代我还在丝织厂搞工会工作,年内就、准备元宵(我们临海是十四日晚上)。放般后,脱产人员要轮流守厂。正月上班后还是为闹元宵作准备工作,等彩车打扮好后,还要组织人员排练,一直忙到元宵节以后才接步就班,做本岗位应做的工作。一线工人一直都正常上班!!!
我是70后人。那时我们农村很穷,我们小孩子盼过年,在两个月时就倒计时了。年初一早起发现小棉\衣口袋里有5角钱,那是父母给雨压岁钱。洗了脸后就吃汤圆,家里为了节省珍贵的沙糖,在糖里放了半碗\开水。但我们沾上糖水的汤园吃起来还又香又甜。吃了早饭,\我们小孩儿到邻家去拜年,叔婶们会拿出最美味的零食_阜宁大糕给我。那真是人间美味啊!我们玩到中午到家吃海带烧肉就大白米饭,我放开肚皮吃呀!也就这几天有好饭菜。到晚上又能吃上细面馒头,平时吃得多数是粗面馒头。然后又与小同伴们到户外去皮麻了。这一晃有\四十多年了。现在生活好了,这都是党的政策好。还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1],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春节的风俗80字口语交际?
在中国,春节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通常会在除夕前打扫房屋,张贴春联和窗花,准备年夜饭和祭祀祖先。除夕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看春晚、放鞭炮和包年饺子。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走亲访友、拜年和收红包。此外,也会有一些地方的特色活动,如龙舟赛、舞狮、舞龙等。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重要体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80后农村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80后农村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8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