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习俗怎么变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年习俗怎么变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新年各地都有什么习俗,为什么感觉越来越没意思,是人们慢慢淡忘了吗?
在我国,虽然绝大部分人都过新年,但是习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我老家安徽,小时候过年有很多讲究,插柳条,竹条,年前两天把所有卫生打扫好,大年三十早晨贴春联,迎接各种神,像灶王爷,门神,财神爷之类的,然后就是煮肉,留着过年期间待客用。
除夕夜和全国人民一样,一家人一起看春晚聊天。五更时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煮饺子吃,吃完后先是在门口放鞭炮,然后去各村的土地庙放鞭炮。一村人家家户户相继出村,事情办完后,回村拜年,年轻的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问好,小孩子套压岁钱,接下来几天就是走亲访友。
印象中小时候老家过年的习俗很多,现在在城里生活久了,难免淡忘,说实话,城里再好也没有家乡的年味好,老家的热闹是真的,城里的热闹是***的。
近些年,在我去过的这些城市中,无论是浙江、黑龙江、北京、新疆的城市里,当地人的习俗还是有很大保留的,而外地来此定居没有回家过年的人,基本上没有保留太多习俗,除了看春晚。
感觉过年越来越没意思是普遍的,现在就是回到老家也找不到当年的年味了,我觉得一方面是人们的淡忘,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丰溢,导致过年的感觉尽丧。
也不是说淡忘,就是感觉没以前热闹,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现在很多在外打拼的人要养小孩,平时还要寄钱给父母。负担大了。对过年没那么重视。有一些地方不准放烟花爆竹,这也是一个原因。
我想是由于电视、手机、电脑的出现,人们的庆祝活动发生了变化,以前是逛庙会、耍龙舞狮、扭秧歌、听戏等,必须要出门才能有***活动;而现在老年人在家看电视、年轻人上网打游戏,足不出户,就能***,还不受冻,所以,街上的年味自然就淡了,就是有庆祝活动,看的人也没以前多了,人们都在家找乐子了。
哪些春节习俗正在慢慢消失?
小时候我们三五个小朋友一起,拿着小布代子各家各户拜年,有的给糖有的给花生薯皮水果,跑一圈后确拿了一大包回来。现在这个现象没有了,小朋友只拿点自己喜欢吃的就走了,也不去各家各户了。
一年又早,我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走过了五千多年,在五千年岁月的传承中,年俗文化一直在优胜劣汰中高扬,我们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古国,没有工业化加持的数千年中,多数时期,我们的先祖们都是过着食不裹腹,居难遮風挡雨的日子。就是遇上过年,也不一定能穿上一身不打补丁的衣服,或吃一餐 美酒佳餚。说这些不是为了忆苦思甜,硬不是要回到那个年代,我是想说:我们现代人离开父母、妻儿在外打拚一年回家过节。本是一件好事,可以把一年的感触、工作的酸甜向家人唠唠,增近亲情,加深关爱。可多数人兜里有钱了,不在家赔家人过年了。是把家人请进酒店。山珍海味,美味佳餚应有尽有,这都没什么,过年嘛,都是应该的。不应该的是好多菜只吃了一点,有的甚至连筷子都没动一下。下一批人还等着你给腾地方,因此,为了紧有的那点面子,也不打包,实是浪费。不在家陪亲人过年,的年俗正在消融,由以城填居多。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码,党和***出于环保考虑,烟花爆竹的禁放对新年的热闹有人执凝,不过、***好象也注意到了,于是,划出了专供场所进行燃放。在我看来,这是正确的,年年都有燃放烟花爆竹炸伤、起火,给自已、给他人财产和生命带来安全的报到。再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由于工业化的形成,已经不勘重负,我们能少制造点污染,就少制造点污染,牺牲一点兴趣换得人间健康,还省了一笔小钱,又何乐而不为呢?说实在的、除了这两个方面我还真感觉不到更多消失的中国年俗。可能是我坐井观天、孤陋寡聞吧了。李邦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习俗怎么变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习俗怎么变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6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