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保留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保留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认为过年应该保留哪些习俗?
老师好:
这个题太小了,过年时应该继承下来的太多了。例如: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闹社火、守年夜、看春晚、……太多了。我取一点“走亲戚”谈一点我的看法。
因为婚姻关系联结的亲戚,使人类生生息息绵延不断,推动历史的车轮滾滾向前。造就了今天现代化的灿烂辉煌。
亲情一一时刻牵动着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心。年老的在家沒年沒月的期盼;年青的在岗位上沒头沒绪的牵挂;年少的在沒完沒了的思念。
亲情一一牵动人们走亲访友数千年绵延不断。平日里天南海北各自奔忙,难有闲暇相逢。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歌是好歌,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但是也不是***都能做到的,慢慢傲吧。
过年了,难得小憩一些时日,都‘回家看看’。借此机会走亲访友、慰老抚幼、互诉衷肠、各舒己见、相互挽励、岂不快哉!这一风俗应该继承下来吧!朋友你说呢?
以上是我对“走亲戚”的一点看法。赞同我请关注我,有不同看法,请回复评论,交流学习。谢谢!
我们这过年那天早上要给祖先去烧纸送钱,回家后贴春联,中午饭钱放鞭炮,晚上包饺子,初一早上吃,包完饺子看春晚,半夜时煮些饺子放些面条,吃完后守岁,等着十二点钟声响起。十二点前几分钟开始放鞭炮。睡觉了不拉电灯,初一早上早起煮饺子,吃完饭去村里亲戚长辈家拜年。然后就可以约几个伴打牌玩了。我觉得这都是几百上千年留下的习俗,应该保留。
过去的年夜饭是家里的味道,现在的年夜饭是聚会的感觉。过年需要的是给归来的游子温暖的港湾,而不是家庭的审判。不要再问工资多少,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回到最初的过年,让远方过年回来的游子听听你们的关怀。保留真心,剔除八卦。
大年初一一大早拜年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过年,三十晚上睡觉前,妈妈总会把新衣服放在我们枕头边上。初一早上4点,爸妈就把我们小孩们叫起来,一家人先去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之后我们小孩就会留在奶奶家,爸爸妈妈就会跟叔叔大伯们一起到村里各个长辈家里去磕头拜年。在小时候的印象里,初一奶奶家里八仙桌上摆着瓜子、花生、糖和香烟,给来拜年的小辈们准备的,来拜年的小辈儿往往是七、八个人成群结队走着来拜年,嘴里说着:婶子、叔儿,给您磕这儿了,祝您新年好……有的人家辈分小,往往得走大半个村里去给长辈拜年,但是必须在天亮前把所有的长辈家都走完了,我们那叫“走节”,所以有的小辈儿真的是半夜就开始磕头拜年了。等妈妈拜年回来,我们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饺子了。爸爸回来吃完饭,一大早还要赶紧去给逝去的长辈上坟……
现在回老家,发现磕头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已经遗忘了这个古老的拜年传统了。可是还是会有村里上点年纪的人继续坚持这个习俗。不同的是,现在是妈妈每年初一一大早准备好瓜子果盘和香烟,等着别人来走节拜年了!
我觉得一些必要的形式都不能少
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一开始的庆祝方式也较为简单,汉朝以来,官方有祭天、祭祖、朝贺天子的活动,民间则看起来更热闹,他们聚在一起用餐,如同今天的团圆饭一般。渐渐的,历经朝代的变更、时间的沉淀,春节也渐渐热闹起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夜色已至,烛光烁烁,洗听旧曲,欢饮柏酒,孟浩然将盛唐时春节守岁热闹之景跃然纸上,但与贸易兴起、资金雄厚的宋朝相比,这点热闹却尤为不及,人们先是“净庭户、画门神、挂钟馗、钉桃符”,到守岁之夜,小孩子们则“相守夜欢哗”,大人们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除此之外,到南宋时还有放烟火,赏灯会等活动。
但是
如今,随着一些城市雾霾的严重升级,一些城市停了放烟花和炮等东西,烟花爆竹产生的二氧化碳,金属微粒物,等物质会造成空气污染指数严重超标。这样污染的空气,人们长时间的呼吸,回到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疾病发生。另外一些大型鞭炮和大型礼花会发出巨大的噪音,会损害人的身心,但我认为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年本就是象征着红红火火,烟花炮等东西不仅可以让人欣赏到绚丽的烟火,更可以活跃尘世的气氛,虽然治理环境的污染急不可待,但我觉得这些形式还是得有。
老祖宗留下的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是应该取缔还是应该留传?
现在的烟花爆竹已经和老祖宗留传的烟花爆竹不可同日而语。无论从花色档次还是价格都有天壤之别,不只是传统的小型鞭炮,动不动就是成千上万的开销,而且各家各户已形成攀比之势,不说其污染和安全问题,就其造成的浪费就已触目惊心。如果***不明令禁止,那个家庭敢特立独行而在春节不燃放鞭炮而被人家看不起?因此,禁放烟花爆竹是势在必行的,利多于弊之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保留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保留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4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