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的习俗演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过年的习俗演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节有哪些古老的风俗呢?
我家乡在黄土高原葫芦河沿岸的一个峡谷中。记得小的时候,除夕夜全家人可以坐在一起,以守先人的名义,可尽情的吃喝。那时候生活清贫,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什么好饭,平时勒的很紧,但到了除夕夜,都会倾其所有,尽量使年夜饭丰盛些,穷一年不能穷一晚。那时候家乡除夕夜最丰盛的最好吃的莫过于白面蒸馍啃骨头了,说是啃骨头,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啃骨头,因为骨头上的肉实在少的可怜,只能反复嗦骨头了。桌案上香烟缭绕,烛光闪闪,一家人围坐在热炕头,吃蒸馍啃骨头,那个幸福的感觉一年之中只能有一次,这顿年夜饭的余香足以让人回味一年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过年都能摆出丰餐大宴。奔波了一年的人们,在这一晚上似乎要把一年来的酸甜苦辣都吃进胃肠肚皮里,要把一年来的喜怒哀乐都化入觥筹杯盏中。
零点的钟声敲响,烟花爆竹照亮天空,响彻山野村庄,新的一年开始了。在刚刚进入新的一年之际,乡亲们第一件事就是拜神敬神,这是家乡多少代人传承下来的习俗。人们为了在跨年之刻向神敬上第一柱香,不顾天冷夜黑路难行涌向庙宇。据说谁能抢上第一柱香,神灵会保佑他一年之中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为了敬上第一柱香,有的人从晚上10点之后就一直恭候在庙门外。勤劳善良的乡亲们一年到头不图啥,就图个风调雨顺,清平安康。
一夜的杯盘碗碟,一夜的觥筹交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东方天际渐渐露出曙光,除夕夜结束了。大门口鸣响一串鞭炮,几乎一夜未眠的乡亲们揉揉眼睛,抖抖精神,怀着对来年过好日子的期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迎着早晨初升的朝阳,踏进了新年的第一天。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方各民族过年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我的家乡地处陕西谓北黄土高原上,每年的腊月二十五至大年三十这几天,便开始走亲戚送年货,我每年给小外甥,小外孙每人送上几件象样的玩具,并每人给上100元的压岁钱。大年三十吃罢午饭,便开始贴对联,贴门神,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两位大将是大家最喜欢贴的门神。除夕之夜,父母,兄弟,侄子,孙子,孙女,我们一大家子围座在一起,高高兴兴的一边吃团圆饭,一边拉家常。大年初一还没有吃过早饭,家族的小辈们便开始给长辈们拜年来了,这时,作为长辈会不失时机的给最小的晚辈们挤上压岁钱及糖果等。大年之二至初五,女婿,外甥,便开始给丈人,舅舅等长辈们上门拜年,每一年难得聚在一起,大家一边吃饭喝酒,一边拉家常,谈一年来的感受,谈新一年的打算。初六,七至正月十五,村镇上便开始耍社火,跑竹马,家家户户放过鞭炮后,用烟酒食品等接待社火,大街上几乎每天都是敲锣打鼓,鞭炮声声,不大的小镇上热闹非凡。让人记忆深刻。
春节是一幅风俗长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春节习俗文化源远流长,扫尘、祭祖、守岁、拜年、放爆竹、贴春联年画等习俗,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美好记忆。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在春节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词华章,一首首、一阕阕穿越浩瀚时空浮现眼前……
或欢庆团圆、或咏叹流年、或寄托乡愁……春节风俗诗词已成为春节文化的审美元素之一,毕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之所至,发而为诗、为词,丰富了古老春节文化的内涵。
元稹、高适、曹松、来鹄、文天祥等著名诗人都曾写过同名诗词《除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堪称咏春节诗之翘楚。王安石通过爆竹、春风、屠苏、曈曈日、换旧符,呈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喜气洋洋、万户更新的风俗迎春图。
《元日》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新政之时,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立志改革的雄心壮志,宣示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理。
(作品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的习俗演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的习俗演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3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