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磕盆习俗来自哪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过年磕盆习俗来自哪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人丧葬习俗中,为何要让后代摔瓦盆,有什么忌讳?
必须要摔破才行,瓦盆代表着整个家产,谁继承家产,有谁来摔瓦盆,见过有妻子摔的,无人摔的时候,就把瓦盆放在棺材头上,让其自行落下摔碎,也有抢老盆的一说,那是最低下的事。古人丧葬习俗虽然还有些残留没有改变,现在有谁来继承家产是有法律规定的,不是谁想抢就能抢到手的。
摔丧盆宋元之后才有,明清时期才流行,不算太古。
摔丧盆不一定是后代,谁个主丧谁个摔丧盆。摔丧盆人丧主,也就是逝者的法定继承人。可以是子女,可以是兄弟侄。子辈无人,也可以是孙辈人员。家庭无人,也可以是外姓亲戚,如外甥等。甚至可以是前后左右邻居,当地***指定人员等。
摔碎就完了,没忌讳。
晋南农村的老人去世了有个摔孝盆风俗,你们那里有吗?
你好,我生活在青岛胶东半岛农村。农村老人去世,”摔孝盆”习惯一直有,而且是出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我们这里的老人仙世,尸体和骨灰总共在家里摆放三天时间。老人死后第一时间就要先去购买灰黑色的泥盆,也就是“孝盆”。用于家中的儿孙烧纸钱。然后去殡仪馆火化尸体,第三天的下午开始出殡下葬。这其间儿子要一直守灵三天,夜里也不能离开去休息,并且一直不停的烧纸钱。听老人讲,是给世去老人多备些钱,以备路上和后需之用,这就是“孝盆”的作用。
二、我们这里“摔孝盆”的人选极其讲究。必须是世去老人的“长子”或“长孙”,如果没有“长子,长孙”,才能按排后面的“次长子或次长孙”,以此类推。
三、出殡过程中,“摔孝盆”者,走在灵车后的第一位,有两人搀扶,其他人跟在后面。当走到第一个十字路口时,“孝盆”就要重重的摔在事前准备好石头上,摔的越碎越好,这都是有讲究的。此时,全体下跪,鼓乐奏起,鞭炮齐呜,这段时间持续最长,这其中有很多礼节仪式,就不做一一赘述了。
总之,做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我们这里”摔孝盆”的风俗,还是是根深蒂固的。我是食为天老林,这就是我的分享!
有这个风俗,底部篆孔的瓦盆,它的名字,吉祥盆,阴阳盆,丧盆子。各地叫法不一样,长子或长孙摔碎它,没有的,由别人摔,越碎越好,传说是为了逝者在喝孟婆汤时需要用到,可以漏汤水,少喝点。其实风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传下来的一种模式。对逝者敬思之!
一些农村拜年还有下跪的习俗,下跪习俗是怎么来的?
谢邀:下跪是自从有皇上即位开始的,皇上召见大臣,大臣上朝上拜要跪。已敬上尊从为理由,听话随从为目的。久而久之流传于民间,人们敬天敬地敬祖宗用下跪来拜,表示尊从孝敬的意思。
下跪拜年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民间的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年的大年三十时,它便得出来吃人,:于是人们在大年三十的那一天睌上,把一些吃的东西提前放在门外,天还没黑时提前放好,太阳刚下山,人们便早早地关上大门,直到第二天早上,年吃饱了离开,人们才开门出来拱手作揖互相庆祝,庆幸自己的存在,于是拜年的习俗慢慢传了下来。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也是这个世界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早前在民间拜年作揖一般作为同辈人之间的礼节动作,而小辈给老人拜年一般下跪,表示对长辈的尊重,这种优秀的习俗在中华民族已经传承了几仟年,不过到现在已慢慢简化了,但在有些民风淳朴浓重的地区仍旧在流行。
旧时的中国,下跪就是表示对神或人的尊敬、忠心或臣服。那时到庙里要下跪,上衙门要下跪,敬长辈要下跪,就连同龄人之间在某种场合,也要下跪,大家都见过《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结义的场面,刘备、关羽、张飞为表达其真心,不就相互之间下跪相拜了吗。大家在***中,都看过旧时婚礼的场面,新人婚礼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两拜,牵入洞空,大家看到的已不下跪了,但旧时真实的情况也是下跪的。
“五四”运动以后,提倡新文化,革新旧文化,到官府就不兴下跪了,在民间也废除了许多下跪的方式,特别是“破四旧、立四新”之后,所有下跪的礼节就全都废除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在许多的农村,当过年时,晚辈去给长辈拜年,仍然会以下跪的方式拜年。象我的老家,大年初一家族的人们就会聚在一起,先到祠堂下跪敬祖,然后晚辈会挨门挨户地,由晚辈给长辈拜年,拜年的方式就是下跪。下跪的方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起于宫殿上的礼仪。
过年时,晚辈给长辈以下跪的方式拜年,表达的是一种尊敬和感恩。当然表达尊重和感恩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可非强求于下跪的方式,随时代的变迁吧。
(图片来自于网络)
对于中国人下跪习俗的由来,到目前为止,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秦汉之前臣下面对王上,奴仆面对贵主的坐姿。在秦汉之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普及高位的坐凳之类的坐具,在朝堂上,王上与下臣面对面席地而坐,但面对王上而坐的下臣不能心安理得坦然大方而坐,坐姿要与王上有所区别,要显出对王上的恭唯与拘谨,所以臣下的坐姿变成双膝伏地身体前倾坐脚的姿式。这个和当今社会一个卑微的小百姓与一个名望很高的大领导一起相处的情形相似。一个小百姓见一个大领导的时候,一般不会毫无顾忌地与领导落落大方地平起平坐,而是拘谨地以半坐的形式引身而坐。而臣下与王上单个对话时,臣下一般也会以双手撑地俯身,以示对王上的尊重和敬畏,在王上对臣下发威申斥时,臣下会以头贴地以表心服。之后这种行为就演变成一种礼俗。随之又传到民间,成为奴仆对宗主,晚辈对长辈的最高礼仪。因为这个礼仪中,施礼者不仅对受礼者有无限的崇拜而且对自身有很强的自贬自贱因素,所以这样的礼仪一般只用于臣子对君王,子孙对先祖,身份平等者不施。再后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演化出许多细节,如跪拜磕头等等。在现代过年晚辈给长辈拜年磕头的习俗,也就是起始跪姿演化的结果。
一些农村拜年还有下跪的习俗,下跪习俗是怎么来的?
感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过去农村拜年的时候,有下跪磕头拜年的习俗,但那都是对于长辈或者老人的一种拜年的礼节。如今,下跪拜年的习俗逐渐被鞠躬、握手等替代,不过,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这种下跪拜年的现象。
下跪习俗的来历
据传,在汉代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板凳,所以大家在坐着的时候,都是在地上铺上席子,所以也叫“席地而坐”。那时候的坐姿与现在也不相同,其实那时候坐,就是现在的跪。人们往往是双腿弯曲,膝盖着地,两只脚板朝后,然后***坐在自己的脚后跟和小腿之上。
当家中来了客人的时候,坐着的主人就会挺直了腰杆,表示对来客的尊敬,然后俯下身子,算是打招呼的礼数,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跪拜。
后来,跪拜的姿势又有了严格的规范。那就是在跪拜的时候,双膝着地,然后左手按在右手之上,撑着身体,然后将头慢慢低下,一直到头着地。而且,要注意手着地的时候是放在膝盖之前,而头则是在手之后与膝盖之间。
下跪拜年
记得小的时候,大年三十日晚上,父亲就教我怎样磕头,因为三十日晚上祭祖仪式中,这磕头一项是缺不了的。房屋正间的地上放有一个玉米皮编成的蒲团子,父亲做着示范,他磕完头后,轮到我。朝着宗谱上的祖宗画像恭恭敬敬地磕上三个响头,才能坐下吃年夜饭。
等到大年初一一早,就要给奶奶磕头拜年了。虽然说是住在一个屋檐下,但磕头问过年好还是必须的。磕完头,奶奶会从腰里掏出用手绢包裹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毛钞,递给我,算是压岁钱。所以,奶奶在世的时候,我的第一份压岁钱就是来自奶奶。当然,那时候的压岁钱都是毛钞,在我的印象里,那时候一毛钱的价值,好像远远不止如今的十元钱。
问候完奶奶过年好,就开始先从本家族开始,挨家挨户拜大年了。走到长辈家里,正间地上都会摆有蒲团子,前来拜年的人们依次给老祖宗磕头。给老祖宗磕完头以后,嘴里喊着“xxx,xxx给您磕头拜年了!”这里第一个xxx是对长辈的称呼,如“大爷爷”或者“大奶奶”等,而第二个xxx则是说的是自己的名字。这时候,坐在热炕头的长辈便会连声应着“好好好,你们也好哈”之类的话。
再就是初二拜姑姑、初三拜姥姥的时候磕头,一进门,嘴里就喊着“姑姑过年好,侄儿给您磕头了”,磕着头眼角瞄着姑姑,不掏红包是不会起来的。初三到姥姥家拜年的时候也是如此,每当这个时候,长辈们便会将早早准备好的压岁钱递到自己手里。小孩子开心,老人们也高兴。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去长辈家拜年的时候,红包也不收了。相反倒是塞个几百元给老人,让他们平日里爱吃啥买点啥。同样,这磕头拜年的习俗也都逐渐被握手、鞠躬等替代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磕盆习俗来自哪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磕盆习俗来自哪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0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