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华阴老腔与春运大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华阴老腔与春运大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华阴老腔和秦腔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是范围,老腔仅流传华县华阴和潼关等地,是地方小剧种,秦腔流传西北五省是国之大剧。
第二是演员,传统的老腔演出是“五人忙”,是皮影戏的伴奏音乐。秦腔演出艺人众多,分文武场。
第三是乐器不同,传统老腔乐器不超过20种,代表是自制的月琴。现代老腔是条凳。秦腔要比老腔乐器丰富的多,代表是板胡。
第四是唱腔,老腔是说唱艺术,是曲艺,秦腔是表演艺术,是戏曲。
第五是表现形式,传统老腔是艺人在幕后表演,是以二维平面艺术得形式展现,而秦腔是舞台艺术,演员直接面对观众。
顺变说一下老腔的起源,老腔最早是民间的说唱艺术,对于“醒木”的运用与说书人一致,后与皮影艺术结合,形成传统的“老腔影子”,这时的老腔艺人是坐在皮影表演幕布后充当唱腔伴奏。随后对这种表现方式进行了改变,与皮影戏分离,艺人又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人员由最初的幕后五人增加为八到十二人,为演出舞台效果,增加了敲击板凳的角色。关于这次变动,直至今日,仍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进步,二维平面艺术变为三维舞台艺术,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认识老腔,热爱老腔。另一种说法是倒退,传统老腔表演艺术荡然无存,许多传统老腔戏本无法表演,说是改进,实是又恢复到最初老腔未成型时的状态。
传统艺术不论是老腔还是秦腔都存在与时代同步的问题,传承先辈技艺是一方面,这也是国家提倡的,如何发展创新,目前还没有定论。
秦腔与老腔沒有缘源关糸,陕西地方戏剧大都是从皮影戏挖掘五七年纷纷搬上了午台,例如碗碗腔,阿宮腔,弦板腔,关中道情,汉宮二簧,陕北说書等。五七年因唱老腔的艺人只有华阴一张姓人家,其承继了古老的皮影唱腔日趋泯灭,清朝末年碗碗腔以其文雅细腻悠扬的唱腔,加之华县落第举子李芳桂的剧本创作,使碗腔名声大振,当时二华,朝邑,銅州,山西晋西北流行甚广,被称作时腔,与之沒落的一方称作老腔。现在老腔被一些人狂热的吹捧,似乎与秦腔,碗碗腔(华剧)齐名有些不妥,老腔可传承,但其过份的粗野决不可代表陕西。
“老腔”和“秦腔”都是陕西地方戏曲的一种,如果要用词形容的话,“老腔”好比下里巴人,“秦腔”好比阳春白雪。老腔是地域性的,存在于华阴县周围,最早只是皮影戏的幕后伴唱,也是从秦腔演绎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后来被当地文化馆发掘出来,配上了相应的道具和表演动作,穿着生活化,唱腔生活化,场景生活化!比如大老碗和长条凳子等等!现在大家看到的所谓华阴老腔已经是现在人改良过适合表演的,又带有古趣的演唱罢了!
秦腔也起源更早,大约是元代就已经有了秦腔的雏形出现,起源于陕西西部凤翔一带,盛行于陕西西安一带。在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秦腔已经形成自己所独有的一套表演体系。甚至于后来的京剧都从秦腔中借鉴很多优秀的东西!所以它们相比而言,秦腔不论是唱腔还是表演或者是唱本或者是化妆等等,都是陕西甘肃宁夏甚至青海新疆等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也更容易传唱和接受的,而老腔也局限性更小一点!
秦腔源于老腔,在西北秦腔是大戏,它如同其他戏剧,有生旦净末丑。而小调不一样,唱小调如同现在的素颜淡妆一样,在陕西大地,一个县一个区或许都有自己的小调,例如陕北说书、眉户、老腔、棒子等等…老腔腔调有的神似秦腔,但是演奏乐器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工具或者是很古朴的乐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华阴老腔与春运大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华阴老腔与春运大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0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