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评价旧时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如何评价旧时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节习俗的评价?
(一),中华民族的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开始的。现代人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新年才结束。
(二),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这期间人们在忙完一年后,要以各种形式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你怎么看待那些被遗忘的过年风俗?
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沒有小时候过年有意思,也许那时无忧无虑,总是瓣着指头盼过年,有好吃好玩穿新衣,戴新帽。随渐渐长大成家立业,烦心不如意的事也多起来,过年也沒有象小时候那么大的吸引力了,甚至感觉比平常不要忙碌劳累。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传统的过年风俗注定要被淡化、被遗忘,另一方面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世界各国过节的风俗也在互学互借、互通互融,这样一来我们一些传统的过年风俗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淡化甚至被遗忘,相反一些国外的节日风俗会被移植过来。因此,我们应理性地看待一些传统过年风俗的被淡化、被遗忘。当然,在社会发展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还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一些传统过年风俗,也应融合国外一些过新年的风俗,从而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一些传统的过年风俗。
与时俱进吧!时间可以说明一切,就像放鞭炮,70后热衷,80后就一般了,90后就算不禁鞭他们大部分也不会放鞭炮了。还有之前物资匮乏,春节期间大部分商店不开,所以准备年货,现在商场超市全年无休。当餐馆订团年饭,春节期间外出旅行成为常态的今天,我们心中的年味也要跟上时代!但是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团圆,祭祖,祈福,长一岁是春节永恒的主题!
过年那些风俗为什么使你至今难忘?
五六十年代虽物质匮乏,但人情味浓厚,大年初一走亲串友互相送福,即可使人心愉悦,又可相互增进感情,儿时伙伴共同玩耍,鞭炮齐鸣,其乐融融。除夕无月光,点数盏灯,为山河增色;春雨少雷声,放几声跑,替大地杨威。回想起来至今难以忘怀,不像现在,过年中掺杂了好多利益成分,因此渐感无趣。
在我的记忆中,三十多年前的湖北江汉平源老家,过年前半月,就几乎完全进入了过年的节奏。
家家户户的男人在湖中挖藕,塘中***,而女人则在家制作豆腐,ci 巴,熬糖。
那段时间也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不仅吃的此平时更好更多,而且也有更多玩的时候。
而且还在内心急切盼着大年初一,穿上妈妈买的新棉袄,爸爸给的压岁钱,手拿几颗鞭炮比给爷爷奶奶,伯伯叔叔们拜年,途中还又会得到不少京果,麻枣。
那种美美的幸福感,是如今的小孩怎么也无法体会得到的。
古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古代春节有很多风俗,其中不少一直沿续到今天。
现在许多单位春节时有团拜,其中这在古代早就有了。有一些历史大***,还与春节团拜有关。比如陈桥兵变,就是在春节团拜时,突然从边关传来辽人入侵的消息,朝廷就派赵匡胤率兵奔赴边关抗击敌寇。不料赵匡胤刚到陈桥驿,便发动陈桥兵变,杀回京城,篡位夺权了。
宫廷有团拜,民间也有拜年的传统。《梦梁录》中说:“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年。”鲜衣就是新衣服,大家都穿着新衣服,一派喜气洋洋,往来拜年。梅尧臣的诗云:“孺人相庆拜,共坐列杯盘。”便是春节拜年之写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除了用于战争外,也用于烟花爆竹等***活动。从除夕到整个春节期间,到处都可以看到燃放烟花爆竹,给节日增添喜庆的味道。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除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笔者小的时候,也时常放烟花爆竹,现在许多城市因为安全考虑,禁止燃放,使得春节的过年味少了许多。
春联是从桃符对联演化而来的。上面提到王安石的诗中有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桃符,其实就是驱鬼避邪用的,同时也有喜庆迎祥之意。后来,就有了撰写桃符对联的社会风气,后来主演变为春联。直到现在,贴春联仍然是春节时期最重要的风俗,时下已近春节,商店里,路边的小摊小贩,卖春联者不计其数,笔者昨天也刚买了门联,这个习俗,保存得很好。
在古代,祭祖是春节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中国[_a***_]里,祖先崇拜是很重要一块内容,特别是春节这样的大节日,便少不得祭祖。以笔者为例,除夕吃团圆之前,都要先祭过世的先祖。除了祭祖之外,还有祭祀神灵,这也是少不了的。以笔者所在的地方为例,土地公、天公这些神灵都是要祭拜的,以求平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评价旧时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评价旧时过年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0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