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宿州的给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宿州的给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徽宿州砀山县春节的习俗?
每个民族,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禁忌习惯。所谓“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离家三里远, 别是一乡风”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禁忌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渗透到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语言和行为中自觉遵守的规范。了解这些,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而且还能使我们来到这个地方时,不致冒犯别人、闹笑话。
在砀山的禁忌习俗中,对妇女的要求和禁忌特别多。“姑娘婚后不叫名”就是一例。女孩子从出嫁之日起便无人称呼其名,一般要称夫姓。娘家的长辈们叫她“老张、老李”等,平辈则叫“老张姐、老李姐”等。依
此类推。婆家长辈人以其在娘家的排行称呼她。如:张大姐、李二姐等。平辈、免辈则在称呼前加上她丈夫的名字,如“大柱嫂子、二高婶子”等。其他还有:女子婚后前三年,新媳妇忌在娘家过十五,有句话“看了娘家灯,好死老公公”,还忌在娘家过三月初三,“过了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还忌过四月初四,“过了四月四,死了小姑没意思”,忌过头伏,“头伏娘家过,热死老婆婆”,忌过头九,“娘家过头九,冻死婆家母”。产妇月子里,忌进亲戚邻居大门,“产妇进了亲戚门,不伤财气就死人”等等。这些禁忌有着明显的歧视妇女色彩,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一种遗留。
男人小孩也有忌讳。男人忌说年龄“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当地传说“四十五”岁属驴。十二属性里无驴,驴生性愚笨执拗,不但听起来不雅,且有侮辱、骂人之意。“七十三、八十四”岁又分别是孔圣人、
孟圣人的卒年,所以每逢这三个年龄,他不是多说一岁,就是少说一岁,为的是避开这个关口。小孩子忌在正月、五月剃头,据说会死舅舅、长成癞痢头。为了表示孝顺,老人死后百日内,儿子忌剃头,老人死后第一个正月十五忌蒸面灯,三年内忌贴春联、门联等。
人们外出为避免难为之事,为图平安顺利,当地有“二、五、八,要回家”之俗,意为此日出门不吉利。二音同儿,是小辈,在外可能受欺负;五音同无,有一无所获、竹篮打水一场空之意;八音同疤,有疤疤拉拉
之意,意为不顺溜、疙疙瘩瘩不痛快。所以出门要选在“三、六、九”日子出门,图个吉利,“三、六、九,往外走”。
语言方面也有许多禁忌。如:人去世不能说“死”字。老人去世要说“老了”,中青年人去世要说“殇了” 小孩死了要说“丢了”。过年期说“穷”、“没有”、“少”等不吉利的话。过年不能数饺子、数馒头等。
宿州埇桥风俗?
宿州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只有夹沟一带的少数丘陵中产大米,名为“香稻米”,曾经是贡米。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
宿州有哪些民风民俗?
元宵节的时候,宿州的人们会在家里用黄豆面蒸灯,蒸龙。期待今年风调雨顺,财源滚滚。
一般会蒸12个面灯,代表12个月会先把面分成一个一个的短短的圆柱形,再在里面揉一个窝窝,这个窝窝里放一些菜籽油,用棉签插在里面,棉签沾了油就可以点着了,晚上的时候点一会儿。有点像点花灯。
还会用面蒸两条龙。先把面揉成长条形,再把它们盘起来,用剪刀剪出龙鳞。***是仓龙,代表粮食丰收。***是钱龙,龙嘴里叼着一枚硬币,代表财源广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宿州的给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宿州的给过年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0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