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长过年习俗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家长过年习俗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父母辈的新年习俗?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春节礼仪及习俗父母的评价?
他们很小的时候,去人家家里拜年,人家都给糖。而现在孩子们去了是给压岁钱。 他们春节必须持吃油糕,而我们现在吃不吃都可以。 他们正月初一不让动刀动剪子,现在我们在乎的越来越少了。
春节乃中华民族之传统佳节,礼仪习俗繁多,吾父母对此评价甚高。
吾等认为,春节乃家庭团聚之佳节,应注重礼仪,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
吾等亦应遵循传统习俗,如贴春联、包饺子、拜年等,以传承中华民族之文化。吾等亦应注重环保,减少浪费,保护环境。总之,春节乃中华民族之重要节日,吾等应以礼相待,传承文化,保护环境,共度佳节。
传统春节习俗是给祖先和父母磕头,你认为应该传承这种习俗吗?
春节话题系列(4):
拜 年
我有个表哥,都快70岁了。记得每年来我家里一进门都会“噗通”一声跪到地上给我爸妈磕头拜年,现在也是,爸妈怎么拦都拦不住,爸妈说“现在新社会了,不兴这个”。但那个表哥却说“哎,晚辈见长辈么,怎么能不磕头呢” ! 过去在老家几乎每年初二都会见到这个场面,但是我的兄弟姐妹们走亲戚从没有一个学着做的,只是远远地叫声长辈,再问声“新年好”就算拜年了!
过年了,见长辈的礼节,因人而异,因地而别。旧人有旧法,新人有新礼。东地有东地仪式,西地有西地拜法。都是给长辈拜年,祝福老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磕头作揖”也罢,“见面问好”也罢,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没有什么先进不先进,文明不文明的区别。
拜年的方式不同,只是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形成的拜年文化也就不同而已,方式上差异不存在有好看不好看的说法,要说有只是我们心理作用造成的。年轻人会认为,“磕头作揖”要么是一种守旧的表现方式,要么是礼节太繁琐不值得推广,要么就是不时髦……。而年长者会认为,“见面问好”要么是敬老礼节过于简单,要么是尊老观念淡薄……。其实事情根本没大家想像的那么严重。
晚辈给长辈拜年,祝福的意义是相同的,“磕头作揖”不见得老人长寿,“见面问好”不见得老人折寿,各是各的,也没必要统一。更不能像鲁迅先生在《风波》***中描述的复古守旧代表九斤老太那样。动不动说出“什么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来。更不能用传统的道德观念***年轻人,也不能以现代道德观念***老年人。拜年“磕头作揖”,“点头问好”并存,才能显示出年味的多样性。
( 大家新年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长过年习俗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长过年习俗推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9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