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农村过年习俗大年三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农村过年习俗大年三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年三十有哪些习俗?过年放鞭炮有什么寓意?
老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除夕这天(大年三十)无论相隔多远、无论多忙,都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吃上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大年三十是年的最后一天,又称为“岁除”,民间非常重视,因此这一天有很多习俗、有很多禁忌,这些习俗和禁忌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反映了我们老祖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禁忌和习俗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图个吉利、图个平安。
注意:除夕一般在农历的十二月廿九或者十二月三十,但是人们习惯上把除夕称为大年三十。
一、大年三十包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过年吃饺子的习惯,这一天全家团坐在一起,互相分工,擀面皮、包馅,充满着欢声笑语的氛围。饺子要在除夕晚上12点钟以前包好,12点一到就开始吃饺子,表示新旧交替,这也寓意着“吉祥如意”。
其次,饺子的外形像元宝,吃饺子寓意着“招财进宝”,象征着发大财的意思。
二、年夜饭餐桌上少不了一道鱼
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是全家都要动员的大餐,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年夜饭是幸福的饭、是团圆的饭。在老人看来过去抚育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而在子女看来年夜饭正好借此机会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有利于增强亲情。
主要习俗有:贴对联、放鞭炮、上林、吃饺子。
贴春联:民间有这样的习俗,一旦哪家贴了春联,债主就不能再上门讨债,很多人家一到小年(腊月二十三)就贴上对联。家中有老人去世,三年不贴对联或者贴白纸,以示对亲人的思念。
放鞭炮:除夕当天、正月初一吃饭前放鞭炮,正月初五称为“破五”吃饭前也放鞭炮,元宵节晚上达到***,放烟花、观灯。
上林:一般在除夕当天,远在外地的人们,纷纷回家,家族的男包括孩子们全部聚集到一起,带着供品和纸张鞭炮,到家族墓地燃放烟花爆竹,烧纸钱,祭奠祖先,请逝去的先人回家过年,保佑后代。女性不上林,最近几年由于独生子女多,女儿也上林给父母烧纸。
吃饺子:除夕晚上和正月初一早晨全家人一起吃饺子,一般吃素馅的饺子,寓意“年年素静”,如果有家庭成员没能从外地回来,也要盛上一碗饺子,放上一双筷子,放在应该坐的位置。
湖南大年三十习俗?
1、吃团圆饭。据说,在古时候,年三十,牢里的***都能出来和家人团聚吃个饭。
2、遵循“尚坐尊东”、“面朝大门为尊”的习俗。家中聚餐,晚辈们都遵守着这一礼仪,还有在餐桌上,长辈们不动筷子,晚辈是不能动筷子的。
3、守岁。年三十的晚上,家中的长辈会给我们小辈们发“压岁包”,寓意辞旧迎新,等12点的钟声敲过,大人们就放炮竹迎接新年。
4、看春晚。年三十的晚上,雷打不动的春晚,家人们一起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结束久的一年,迎接新一年开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村过年习俗大年三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农村过年习俗大年三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1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