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徽宿州过年时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安徽宿州过年时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宿州过年有什么习俗?
在宿州地区,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百姓就开始准备年货。还要蒸馒头、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点。
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团圆饭,饭前会放一串鞭炮,菜相当丰盛,但不一定有米饭也可以是稀饭,晚饭却很简单,只是吃些面条或元宵,晚饭后开始捏扁食,全家动手。
宿州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只有夹沟一带的少数丘陵中产大米,名为“香稻米”,曾经是贡米。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宿州大年三十(腊月的最后一天)早上贴春联,忙活做饭炒菜,全家团圆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点整放鞭炮开饭,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初一早上一大早要带第一锅饺子上坟祭祖且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的不沾荤且饺子汤里要放入各种粮食,以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点心有油炸丸子、焦叶子(面片,当地叫“猫耳朵儿”)、蚂蚱腿(细小不长的形似蚂蚱的拐弯的腿一样的面制品,加糖和姜末),这些点心都要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做好。年夜饭不是正餐(通常是吃饺子(这个风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见),晚餐也是正餐,准备各种菜品,比较丰盛,当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进城逛街赶集,初二接姑、姨等亲戚。
安徽宿州砀山县春节的习俗?
每个民族,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禁忌习惯。所谓“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离家三里远, 别是一乡风”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禁忌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渗透到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语言和行为中自觉遵守的规范。了解这些,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而且还能使我们来到这个地方时,不致冒犯别人、闹笑话。
在砀山的禁忌习俗中,对妇女的要求和禁忌特别多。“姑娘婚后不叫名”就是一例。女孩子从出嫁之日起便无人称呼其名,一般要称夫姓。娘家的长辈们叫她“老张、老李”等,平辈则叫“老张姐、老李姐”等。依
此类推。婆家长辈人以其在娘家的排行称呼她。如:张大姐、李二姐等。平辈、免辈则在称呼前加上她丈夫的名字,如“大柱嫂子、二高婶子”等。其他还有:女子婚后前三年,新媳妇忌在娘家过十五,有句话“看了娘家灯,好死老公公”,还忌在娘家过三月初三,“过了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还忌过四月初四,“过了四月四,死了小姑没意思”,忌过头伏,“头伏娘家过,热死老婆婆”,忌过头九,“娘家过头九,冻死婆家母”。产妇月子里,忌进亲戚邻居大门,“产妇进了亲戚门,不伤财气就死人”等等。这些禁忌有着明显的歧视妇女色彩,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一种遗留。
男人小孩也有忌讳。男人忌说年龄“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当地传说“四十五”岁属驴。十二属性里无驴,驴生性愚笨执拗,不但听起来不雅,且有侮辱、骂人之意。“七十三、八十四”岁又分别是孔圣人、
孟圣人的卒年,所以每逢这三个年龄,他不是多说一岁,就是少说一岁,为的是避开这个关口。小孩子忌在正月、五月剃头,据说会死舅舅、长成癞痢头。为了表示孝顺,老人死后百日内,儿子忌剃头,老人死后第一个正月十五忌蒸面灯,三年内忌贴春联、门联等。
人们外出为避免难为之事,为图平安顺利,当地有“二、五、八,要回家”之俗,意为此日出门不吉利。二音同儿,是小辈,在外可能受欺负;五音同无,有一无所获、竹篮打水一场空之意;八音同疤,有疤疤拉拉
之意,意为不顺溜、疙疙瘩瘩不痛快。所以出门要选在“三、六、九”日子出门,图个吉利,“三、六、九,往外走”。
语言方面也有许多禁忌。如:人去世不能说“死”字。老人去世要说“老了”,中青年人去世要说“殇了” 小孩死了要说“丢了”。过年期说“穷”、“没有”、“少”等不吉利的话。过年不能数饺子、数馒头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徽宿州过年时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徽宿州过年时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1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