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习俗的精彩瞬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过年习俗的精彩瞬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印象最深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我印象最深的春节习俗就是拜年:从初一天朦朦亮开始先给爷爷奶奶跪拜磕头后就随着大人到同家族的长辈家(爷爷的弟兄)拜年,集结一些晚辈到村东同族长辈家(爷爷的堂兄弟)拜年,因不出五服都算作一个大家族,见长辈都要下跪磕头的。(家家户户屋里地上都铺些麦秸之类的干草)上午街上来来往往地拜年的人很多,大人们见面双手抱拳作揖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话…小孩子感兴趣的就是放鞭炮,我在地上捡了一些没响的小鞭……
要说印象最深的春节那还是小时候的事情了,因为印象最深,每过春节就会在脑海出现,早上5点左右我跟弟弟起床,穿上母亲做好的新衣服,因为是在农村柴火锅下饺子,母亲下饺子前先把两个饺子在柴火里烤熟,我跟弟弟一人拿一个烤的黑乎乎饺子,藏在门后吃完,因为小不懂也不问就跟弟弟藏门后吃完,长大后问母亲为什么要藏在门后吃烤的饺子呢?母亲说怕我们晚上出门怕黑胆小,过年吃了烤饺子就不怕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们那里的风俗,我认为那是母亲对我们的爱吧!
要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放鞭炮,帖对联,吃年夜饭,拜年领压岁钱。六、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可以说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劳作,就盼着过年能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能睡个安稳的踏实觉,能有时间走走亲戚,拜个年。小时候,我记得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了。大年三十上午,各家各户都在为晚餐做准备,杀鸡、宰鸭、破鱼(湖南土话,就是打整鱼,是年三十晚上必备菜。)、炖肉、炒菜……这顿年夜饭就是再穷的家庭,也要弄十个八个菜。吃年夜饭前,也就是4、5点钟左右吧,鞭炮声就开始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那气氛真是热气腾腾,热闹非凡,就是再近距离的说话声也难以听清楚。鞭炮放完过后,就是贴对联了,这是必须走的一个程序,也是晚餐前做的最后一件事。一切准备就绪后,一桌丰盛的晚餐就开始吃了。不喝酒的家庭,年夜饭可能早点吃完,而喝酒的家庭,有的可能2、3个小时也吃不完。这一顿饭,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也是最圆满的家庭聚会,大家脸上都是挂着幸福的微笑,大家心里都是装着甜蜜的快乐。
过年时小孩子最高兴的事莫过于领压岁钱。我记得那时我们农村给的压岁钱也就一角钱💰,两角钱💰的,可能富裕的家庭有给五角、一元的。就是这一角钱,也能把人乐坏,因为那时一角钱也能买到很多东西,比如说糖果、鞭炮、铅笔、作业本什么的。
这是小时候在农村过春节时最难忘、记忆最深刻的一些事,四十多年过去了,还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时常感慨苦涩和辛酸的童年和少年有过痛苦,也有过欢乐。但愿这份难忘的经历永记心头,见证时代的变迁,怀着感恩的心,赞叹新时代赋予我们美好的新生活。
谢谢邀请: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家乡比较有威望的人,组织起了在一个地方摆上供品,上香烧纸,说叩谢上苍庆来年风条雨顺,五谷丰登。先由长辈叩拜,后按辈分行礼,最后到各自家中拜年问后,吃过饭后看一些活动,舞龙,舞狮高翘和一些民间戏曲等。
谢谢大家!
农村过春节,习俗多多。
俗语: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吃米饭,过去我们这里米饭大都是黄小米煮的,家中栽有枣树的农户,这天还要给枣树喂米饭,让枣树来年结枣多多。
过去,过了腊八,农妇就张罗淘麦,磨面(过去用人推磨或牲口拉磨磨灭)。腊月二十三祭灶,这一天,各家都要清扫厨房,灶门口贴灶爷像的揭下来,给灶王爷嘴上抹上糖稀,焚烧灶爷像,让其上天嘴甜只拣好听的报告玉帝下情,或有一说,糖稀粘嘴,灶王爷张不开口,就不会向玉帝状告下民。接着揭锅清灶,给风箱笈上鸡毛。
祭灶之后,家庭主妇就起面糊,面糊起好之后就和面蒸过年的馍。
过去蒸过年的馍,一大早就要起来和面,做馍需要一天。这一天,大人往往把孩子哄出去玩,尽量不让孩子在家,因孩子嘴无遮拦,好说,恐得罪了家神,蒸馍不光不大。当然,过去生活贫困,蒸白面馍也只是两锅,其余是做团子和菜馍。团子是玉米面中裹切碎的红芋块,菜馍是杂面皮包干菜。
腊月二十七八农家主妇还要过油炸丸子,炸卷煎,炸肉饼,一是人吃,二是给神灵上供。
腊月三十或腊月二十九(没三十的年份)中午贴对联。下午,家庭主妇在家包饺子,家中男丁去上林给故去的先辈送纸钱。晚上在灶门口贴上请来的灶爷像。
正月初一早起,家庭主妇下饺子,男丁放炮。吃过春节饺子,家庭主妇在当院摆上桌子,桌子上摆上供品,祭天,祷告天爷保佑全年风调雨顺,全家平安。
男丁聚同族人到田野上坟给已故长辈逐坟磕头拜年,家庭主妇带着孩子到各家长辈屋中拜年,长辈端出焦叶红糖招待晚辈,并掏压岁钱。
那些老一辈儿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小的时候,最清楚的事情就是从腊月二十,家里开始为储备年货而做准备!
首先作为家里的孩子,一身新衣服是必须要有的!
那个时候家里穷,也没有洗衣机,都是手洗,所以家里的新衣服,一般都舍不得穿,必须要到过年那天吃饭的时候才会穿上!
家里所有的地方都会进行统一清扫,一个地方也不会拉下,父母会提前穿戴好工服进行打扫!
每年的年三十,我和哥哥都会作为家里的积极分子去点鞭炮,就当炮声响的那一刻,才知道新年真的来了!
还有就是家里蒸包子(包子我最爱吃豆沙的),炸油饼,炸果子等!
还要必须蒸一些五花八门的祭品准备着!
现在有的可能就只剩下年了!
在你亲身经历的过年习俗中,哪些很有仪式感,印象深刻?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祭拜祖先是一种怀念和传承,所以一定要有仪式感。
给老人拜年看到的是那种欣慰和儿孙满堂的满足感,要有仪式感。
给孩子发压岁钱,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总要有些勉励的话,同时是做给孩子们看,也要有仪式感,
中国太大了,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完全一样,但上述的三种是比较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
过年的习俗你还记得哪些?
年前扫房子、蒸馒头、炸各种东西、贴春联,除夕中午之前把祖宗请回家、晚上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初一早上拜年、下午送祖宗,初二走娘家,初四新女婿上门。还有就是除夕年夜饭要多做,预示明年有饭吃,初一早上要吃素馅水饺。
越来越怀念故乡,记忆中老家的烟花都是暖的,因为那烟花中带着村里人的善良,带着邻里间的友善,也带着从烟囱里冒出来的浓浓的人情味。烟花下有村里人聚在一起的热气,也有小孩子们嬉闹的欢乐。
老家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燃放烟花,那个时候,烟花总能吸引全村的人来围观。每逢过年,村里就会支起高高的秋千,搭起漂亮的彩灯,挂上裁好的各色彩纸。元宵节的当晚,村里总会将筹钱买来的烟花集中到村中的十字路口,三两个年轻人把烟花从仓库里搬出,所有人都期待着一个不一样的新年。那个时候,大人们聚在一起聊着家常,小孩子们则在大人的小腿中间来回穿梭,揣着爆竹,拎着灯笼,还有满头的大汗。看过了最美的烟花,却还是觉得那个时候的烟花才是最温暖的。
有时候也跟小伙伴们一块自制烟花:将爆竹中的火药剥出,倒在纸上,用火柴在一角燃着,然后看火药在一瞬间开出绚烂来,这种简单的方法愉悦了我整个童年中的新年。这样简单的自制烟花并不美丽,却带给我们童年无比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仍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我把我家的过年习俗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年三十吃完早饭九,十 点钟开始贴春联 贴春联是每年必不可少一件事 接着准备晚饭这天的晚饭要早一点儿 大概下午的两三点钟吧 吃完晚饭就准备晚上的年夜饭 啃猪蹄儿 煮饺子是三十晚上必不可少的 还有放鞭炮也叫接神 大概到半夜过十二点吧忙忙活活的一天才结束我们才休息 然后第二天早上也就是大年初一还是吃饺子 早饭完了还有个拜年的习俗 就是晚辈的给长辈的拜年 长辈的还要给一些压岁钱。给大家分享的基本就是这些。
谢谢邀约,
那是儿时的快乐,
一,压岁钱,
二,穿新衣,
三,放鞭炮,
四,偷菜吃,(那时穷,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大鱼大肉)
五,玩灯茏,
六,给长辈磕头,(有红包)
七,窜门拜年,走亲戚。
八,堆雪人,打雪战,
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大年三十早上好早好早就要去请已经逝去的亲人回家过年。大清早吃过早饭一家大小打扫卫生或者是贴春联贴门前子。累并幸福着,贴完春联就要剁饺子馅,包饺子。就等中午吃过饭后准备晚上的团圆饭,一家开心的聊天吃东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习俗的精彩瞬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习俗的精彩瞬间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0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