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没有遗忘的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没有遗忘的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目前还有哪些没有被人们忘记的春节旧习俗?
过年就是除旧迎新,彻底一下打扫卫生很有必要;年前走亲戚;赶集上店置办年货;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聚餐守岁;年初一拜年,年初二走娘家;正月十五闹元宵看花灯……期待新的一年生活更美好!
我是山东昌乐县的,本地昌乐、安丘、临朐三县交汇处,我们这里三县相邻处都差不多。年前扫除,炸年货,小年祭灶王,炸年货,贴福字,春联,除夕夜包水饺,豆腐,年糕,面鱼,枣山压锅,夜半供天地神灵,鸡,鱼,肉,水果,馒头,烟,酒,茶,三拄香,酒茶三轮,燃香过半,焚烧金宝银砖钱粮,再燃放鞭炮。年初一不干杂活,不扫除,不倒垃圾,初五送穷神倒垃圾。初二往后走亲戚,十五吃汤圆,放烟花。
北方有什么慢慢被遗忘了的过年风俗?
在胶东,春节的氛围在腊八的时候就开启了序幕,并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开始进入倒计时。
也是在这个时候,有一种有趣的春节期间的厨食准备活动——蒸饽饽,以家庭为单位次第展开。饽饽这种可以贯穿正月的主食的品种有很多,重要的像桃饽饽,枣饽饽,豆饽饽,神虫,圣件,刺猬,团圆饼,元宝等等,寓意了美好的世俗生活追求。需要注意的是,蒸饽饽时,忌讳外人进家;还有就是,蒸好的大饽饽女主人最希望能开裂成瓣,称之为“笑了”,就像古代的龟甲占卜一样是一种吉兆。
说到春节的吃食,有两样东西笔者印象深刻——肉冻与海菜冻,肉冻是用猪蹄子和鸡爪子熬出来的,海菜冻有白色和红色两种,用鸡毛菜等海菜熬制而成,两种都是美味异常,当年奶奶做的肉冻很好吃,希望她老人家在这里可以接受我的敬意与想念。
因为移风易俗的意识形态影响,现在的春节跟过去相比,已经失却了很多仪式——比如,在笔者父辈那一代他们还经历了从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早上要到同宗族的长辈家里跪拜的习俗,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跪拜的习俗在胶东就已经比较罕见了,不过例行的亲友拜年还是有的。
年三十傍晚的时候,家人会带鞭炮香纸等,去自家茔地上坟“请年”,也就是请祖宗回家过年。回家后,自门口至正屋,会铺上谷秸;还会在大门前放“拦门棍”,据说是请自家老祖宗回家过年,要挡住其他小鬼。不过,这两步操作,现在已经罕见了。在笔者家乡当地,倒是还有一个做法可见,就是在年三十用柴火灶做饭的时候,会提前特别准备一种好像是榛子树的灌木枝做柴火(方言称为boluo),应当也是一种吉祥的寓意。
年三十的晚饭(会有饺子,带鱼,年糕,团圆饼,方瓜,芋头等特色餐食)会比较晚,因为午饭(菜品也比较丰盛,肯定会有鸡肉大菜)就比较晚,而且家里的男丁要在饭前"发纸"敬天祭祖,讲究的人家甚至保留了过去子夜"发纸"的习惯。过去年三十晚上讲究守岁,需要彻夜亮灯,但是因为大年初一一早还要拜年,所以一般过了子时还是会休息。
初一拜年过后回家吃的饺子有亮点,里面会包上提前准备好的钢镚、大枣、栗子等,象征新的一年里谁有什么样的多少好彩头。
而对于大部分乡亲来说,年的热闹是从大年初一家族拜年吃过早饭后一场又一场进村的大秧歌拜年的锣鼓喧天声中开始的……
《遗忘的提灯笼和撒路灯》
一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年俗一点儿一点儿地演变,有些习俗已被人们慢慢淡忘了。
在我小时侯,每逢过年的时侯(过了二十三),村里的孩子们便开始玩灯笼了。
那时不管家里[_a***_]困难,办年货时也得买几根蜡烛,除了照明,更多的是给孩子点灯笼用。
记得是妈妈用高梁杆儿给我扎的灯笼,粉红色的,我常常没等天黑就挑着它在空屋里玩儿,盼着天早点儿黑……
当落日的余辉还未消尽的时候,三三两两的灯火便在大街上游动了。
那时的雪出奇地多,伴着昏暗的灯笼光和踏雪的咯吱声,孩子们的笑声和叫声,在空旷的夜空中回旋,是那时乡路上一道别致的风景……过年了,这种喜悦流露在孩子的脸上和夜晚提的灯笼里……
整个节日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正月十五撒路灯。一堆高粱壳或锯沫拌上柴油,每隔二三十米一堆,晚上六七点钟点着,布满主要干道,据说是能送走不祥迎来吉利,年年如此,同时还会有大秧歌相伴,孩子大人尾随咚咚的锣鼓声,一直闹到深夜……
而今这都以成了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和现在孩子们***方式比起来虽单调无比,但那确实让我们无比地快乐……
现代的烟花和灯火,在年节里流光熠彩,可我仍会怀念被遗忘的灯笼和正月十五的撒路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没有遗忘的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没有遗忘的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0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