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习俗大全民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过年习俗大全民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西从南到北流传着一些关于腊月的风俗歌谣,到底有哪些腊月民谣?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了天。腊月二十四,打扫卫生一粧事,腊月二十五,称下豆腐买下酒,腊月二十六,各种吃用都置够,腊月二十七,全家老少都洗足,腊月二十八,馒头蒸下一菠萝,腊月二十九,城里赶会见他舅,他舅戴个圪塔帽,又吹喇叭又抬轿。三十日,没做的,摆火炉贴喜贴贴,大年初一放鞭炮,爷爷奶奶哈哈笑。
流行在晋中祁县的一首《腊月忙》民谣,用当地方言来通读,柔似流水的儿化音顿时把人带入一种祥和愉悦的境界:
腊月廿三,打发灶王上了天;
廿四,割下对子写上字;
廿五,揩抹打扫寻笤帚;
廿六,提上篮篮割下肉;
廿七,关住门门洗了脚;
廿八,家家户户胡拾掇;
廿九,提上坛坛打下酒;
三十日,角儿(饺子)捏下三笸箩。
晋东南流传的《腊月忙》民谣唱道:
民歌的各种习俗?
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
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论民俗与民歌的关系,民俗是孕育民歌的土壤,民歌是民俗的外延准确吗?
民歌应该也是民俗的一部分吧,民俗的土壤应该是民族人民所在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民俗,当然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还跟这个民族的历史有关,实际上,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是处于被逐离而迁徙到西部的境地,就有着很丰富的关于在中原的祖地和祖先的纪念活动。。。
《民俗与民歌的关系》
有人武断地是定义,民俗是民歌的土埌,民歌是民俗的外延。我以为未必正确。这是两个有一定联系的概念,它们的联系是一种或然性(或称可能性)联系,而非必然性联系。
民歌的真正土埌是什么?是一定地域内相近的生产和生活内容所催生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这种关系包指生活中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生产中的互相帮助及向着生产深度与广度进军的联合及相互斗争。而民俗是什么?按照联合国非物资文明定义推出的是一定地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可见民俗仅是民歌土埌的一部分,用部分取代整体当然是不正确的。
特定的土埌并不必然产生民歌。民歌属于一是区域内的高级抽象精神产品。如要产生民歌,至少需要这么几个条件:第一,有可供提升的精神现象,例如生产或生活中的友谊、支援和谅解。第二,产生接地气的民歌手,他(她)们把一些精神现象编成歌词,朗朗上囗,并且歌手多能歌善舞,把歌词演唱表达出来。第三,有接受唱民歌的环境条件。地域群众对唱歌跳舞乐于接受,并且形成氛围或习惯,即使有反对声音,皆处于隐蔽状态。
外延和内涵都是与概念有关的逻辑学名词,其中内涵指概念的特性和本质;而外延指概念的一个个、一种种分类。把民歌说成民俗的一种分类,一种组成,只具有或然性的联系。没有必然关系,就不能称民歌组成民俗。
民歌的形式内容,多属于问答型的,曲律比较简单,一般属于区域内的人易学易会,张口就耒。即古人说的下里巴人,域内几百人上千人和者声众,曲调甚至千百年变化不大。歌词往往固定化,一个象样的歌手,记它几百上千首,多是顺口溜那一套,曲谱也有变着和创新,但变着积累往往属于特定歌手才能做到的事。
究细民歌或称山歌内容,大致分这么几类:第一,生活型。例甲:"我家香豆腐刚揭盖,香风飘在云天外,今下午4点续桩子,你要尝鲜赶紧来。"第二,婚姻型。例乙:"东河坝里好热闹,喜鹊喳喳只管叫。我妈做的香椿面,招待嬸姨做介绍。我的心里只有你,红黑你要把态表。心中没有冷毛病,我好给人见分晓。"第三,改击型。例丙"赵家小子听分明,你是啥货我最清。你若再敢来捣乱,叫你来了就吹灯。"第四,戏谑型。例丁"花脸包她妈,是个大傻瓜,鼻涕两筒胸前挂。被窝里吃,被窝里拉,被窝里放屁吹喇叭。"还有其他类型的,主要是这几类。
民歌是可以用来表现民俗的,但民俗并不一定是生成民歌的土埌,尤其沾染了道德缺损或重男轻女习气及宗教迷信的民俗,将极大地有损于民歌的健康和正能量。
咸阳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习俗大全民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习俗大全民谣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00829.html